中国观众,粉丝情怀自成一派
一场名为《灌篮高手》的观影热潮正在席卷中国电影市场。
盛大的首映礼、座无虚席的零点场、狂破纪录的票房数字,观众们埋了26年的情怀,仿佛要在这个星期一股脑儿掏出来。
截至目前,《灌篮高手》已经斩获内地影史进口动画预售票房冠军、动画片单日总场次冠军、动画片首映日总场次总人次冠军等多项殊荣,累计票房突破1.8亿元,以迅猛之势一路冲向10亿大关。
而在该片内地市场大热的另一面,是前几周上映的大IP游戏改编动画《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的凄凉。这部在海外市场火出天际的年度爆款,目前内地累计票房仅有1.22亿元,还不及北美市场的一个零头。
同样都改编自有巨大影响力的海外IP,也在其他国家市场经受住了观众考验,这两部电影在中国内地大银幕上截然不同的走向,多少有些让人看不懂。
从《复联4》到《灌篮高手》,对于这些影响力较大的海外IP,中国观众向来愿意为所谓的“情怀”消费买账。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对于这些海外IP粉丝向电影,中国观众的情怀点究竟在哪?
为此,犀牛君整理了近年间引进国内的有一定IP基础或是作者基础的粉丝向电影。或许在此之中,藏着引燃中国观众粉丝情怀的秘密。
我们分别统计了美国、日本这两个引进片IP主要输出国作品的票房TOP20,还是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出中国观众喜好倾向的。(注:仅限于有IP基础或是创作者受众基础的项目,部分原创系列IP并未计入)
美国粉丝向IP电影方面,漫威电影以压倒性优势在TOP20中占据了多达7个席位。其次的是《变形金刚》系列,上榜4部作品,此外还有3部传奇怪兽宇宙电影、2部《侏罗纪世界》、2部游改影,以及DC超英大片、迪士尼经典IP各一部。
日本电影方面,《哆啦A梦》系列在票房TOP20的占比最高达到5部,其次是《名侦探柯南》系列,上榜4部,另外还有3部新海诚导演动画、3部航海王剧场版电影、2部宫崎骏动画,以及《灌篮高手》《夏目友人帐》《数码宝贝》3部作品。
看似不同IP各有各命,但归纳总结一番之后,发现不外乎三个评判标准。
所谓的时间节点,是指IP作品或是某作者的作品最初引进的时间,这直接决定了IP或某位创作者能否拥有足够大的基本盘。
当然这有一个前置条件,就是能够称得上是情怀的,必然离不开一个有一定历史长度的老IP。只有在目标受众的年少时曾经引进过的作品或作者新片,才更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怀,引发观影热潮。
相较于电影市场观影主力00后,目前能够谈得上为情怀消费的观影群体年龄普遍稍大一些,更多是由80后、90后这部分人群构成的。在日前上映的《灌篮高手》想看用户画像中就能明显看出,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占到半数以上,主力人群年龄明显高于其他同期影片。
因此对于这类情怀向观众来说,基本上,引进时间轴拉到十年以上的优质IP,往往更容易形成情怀价值。
譬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引进国内,又以视效大片形式登陆内地银幕的《变形金刚》系列;自2008年《钢铁侠》开始密集布局十五年的漫威超英电影;再到这一次的《灌篮高手》和常规优势日本动画《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等,都在内地具备较强的认知度和情怀价值。
与此同时,对于部分创作者,这个情怀标准仍然成立。最典型的是新海诚和宫崎骏两位日本动画导演。
中国观众最早接触新海诚导演的契机主要集中于07年的《秒速5厘米》和13年的《言叶之庭》两部作品,这批看着新海诚作品长大的观众,刚好构成了当下影院消费主力群体。因此再到后来的《你的名字。》《天气之子》和《铃芽之旅》时,即便是原创动画,观众依旧对“新海诚”这个人本身抱有观影情怀。
宫崎骏同理。无论是《千与千寻》还是《龙猫》,中国观众所喜爱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经年累月积累下的对宫崎骏这个创作者的认可。因此即将在6月公映的《天空之城》,以及今年即将释出的宫崎骏新作动画,仍然可以继续收获观众的期待。
而毁在引进“时间节点”的最典型案例是《星球大战》。不同于欧美观众从小在《星战》的陪伴下长大,《星战》系列作品第一次引进中国已经是1999年的前传系列,在IP缺乏认知基础且作品影响力不及正传的前提下,观众再次错过了“入坑”星战的最佳契机。
一代人的情怀缺失,最终造就了中国观众对这一IP的冷淡。在整个系列历程中,内地市场成绩最佳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累计票房为8.24亿元。而该片以20.71亿美元的总票房,至今高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
第二个衡量标准就是普及度了。
在中国市场有多大情怀价值,也取决于有多少观众接触过IP,这背后的主导因素在于引进媒介。
事实上,能够实现大规模触达观众的引进媒介并不算多。
首先是电视台放送。电视台是曾经的覆盖率最广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经典海外动画都是通过电视台引进成为一代观众的童年回忆。早期的《变形金刚》,这一次的《灌篮高手》,再包括稍晚些的《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等,都在国内有极强的受众基础。
其次是引进图书、电脑游戏、互联网等方式。譬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为儿童读物也深受国内读者喜爱。而《魔兽争霸》更是当年影响了一代中国玩家的经典PC游戏。因此,这些IP的火爆,最终能够反过来为改编的电影赋能。
最好的反例就是月初上映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了。论IP认知度,相信马力欧的经典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大热IP,但谈及情怀,中国观众可能还真没有多少。
在诸多游戏IP中,主机、掌机游戏IP在中国市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中国并不是一个有深厚客厅游戏文化的国度,背后很大程度原因在于中国玩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接触到正版游戏机以及相关游戏。
市场的限制、盗版机型的泛滥还有较高的购买门槛,决定了中国玩家对主机游戏IP情怀必然不够深厚。尽管我们仍然认识马力欧、索尼克这些脍炙人口的游戏形象,但这种认知程度,可能并不足以驱动大部分观众走进影院。
最后一个衡量标准在于引进频率。
电影《灌篮高手》的火爆,不仅因为它在中国观众心中位置高,也是由于它已经度过了长达26年的空窗期,期间再无新作。这种“为童年补票”的心理,驱动着无数中年观众不惜熬夜也要抢在第一时间走进影院。
如果说新鲜感能够激发观众更深情怀,那么频繁的炒冷饭也自然会逐渐消磨这种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从影片品质出发的更加冷静的审视。它可以是每年一部新作的《柯南》与《哆啦A梦》,也可以是逐渐走向烂尾的漫威、DC。
按照这三条标准梳理下来,无论是《灌篮高手》的空前待遇,还是《超级马力欧》的滑铁卢,也就有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而某种程度来说,只要抓住了中国观众的情怀规律,更准确地预判观众究竟更欢迎怎样的引进IP粉丝向电影,其实也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