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不敢?不屑?科学家不做科普咋办

2023-04-22 19:59:4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学报

文|杜鹏(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科普法》修改草案亮点颇多,明确提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增并单独设立了第五章“科普人员”,提出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国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

科普人员是我国科普事业的主体力量,是实现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当前科普实践来看,科普人员主要包括科学记者、科技馆等专职科普人员,以及以科学家为主的兼职人员。如果说前者决定了我国科普事业的常规状态,那么后者决定了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深度。笔者在此主要探讨科学家参与科普。

科学家参与科普并不是新话题。多年以来,围绕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科研设施增强科普功能等,相关机构开展了大量探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踏上科普之路。尽管如此,多数科学家开展科普都是兴趣使然,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活动,鲜有体制机制的支持,也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而《科普法》修改草案提出国家设立科普奖项,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或许这是真正构建有利于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制度环境的重要标志。

科学家参与科普不仅丰富了科普主体,而且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构建有利于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制度环境需要系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内涵。

从历史来看,科学和技术自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在传播,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决定的。在17世纪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责无旁贷地扮演着科普的主体角色。例如开启近代科学革命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其所著的《天球运行论》中提出的“日心说”,是在科学家布鲁诺和伽利略极力宣传下才引起了广泛关注,进而引发了近代科学革命。

科学家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行为和传播行为到17世纪中叶转换为以科学家团体为主的活动方式。17世纪40年代,英国自然哲学家开始经常聚会,讨论通过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促进认识自然界的新哲学,也就是所谓的“科学”。后来,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逐步确立。当时,科学研究还是一种业余活动,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诸多活动中,历史最为悠久、最有影响的是圣诞节科学演讲会。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和场面壮观的演示、讲演向社会各界展示科学魅力,从而赢得更多支持。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科学家开始与哲学家共同行动,将科学精神传遍欧洲和北美,带动了世界范围的思想解放。19世纪以来,科技革命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进入职业化时代。19世纪末,科学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得益于科学报道与社会科学进步潮流的契合,第一批职业科学记者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科普也逐渐专业化,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开始分离。

科学的力量在二战中得以充分彰显。但是之后工业污染和一系列重大科学事件使得公众对科学的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产生怀疑。英国是最早提出“公众理解科学”的国家。“公众理解科学”不同于传统科普,更强调公众与科学的互动性,要求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树立。1985年,英国提出,科学家必须学会与大众进行交流,心甘情愿地这样做,并且把这视为己任。

当前,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必要性大体可归结为3个方面,即由于科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科普需要专业人员参与;由于科学发展迅猛,科普往往与科技前沿有关,只有科学家了解前沿;由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或存在风险的问题,需要科学家参与讨论。

在现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公众参与及其影响力越发凸显,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力推进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已经成为当代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今天科学家的科普职责提出了更高期望和要求。

《科普法》修改草案提出的设立国家科普奖项、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都是重要的制度措施,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制度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考虑。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参与科普的科学家主要抱有三种心态——不会做科普、不敢做科普、不屑做科普。因此,在构建相应政策环境方面需要根据这些心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妥善解决科普的分层与分级、科学与教育的融合、科学与媒体的融合、科研与科普融合等关键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制度环境,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树立科普的社会正当性,彰显科学家社会责任。目前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学家无论参不参与科普工作都能意识到科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要搭建有效满足社会科普需求的平台(渠道),注重对科学家科普技能的培训,让愿意参加科普的科学家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科普工作。

第二个层次,通过政策激励或要求科学家参与。目前来看,调动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积极性方面的政策不尽如人意,还需深化、细化现有向公众开放科研设施、科技计划增加科普要求等政策安排。调研发现,科技工作者是分层的,在开展科普工作时,不同类型科技工作者的需求、特点及面临的困难、障碍、侧重各有不同。此外,政府层面的措施需要得到科研机构及高校的认可才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个层次,建立科研与科普的内在联系。几年前,笔者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学科科普能力,即学科建设单元开展科普活动的能力。这一概念能够在促进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学科建设单元在科普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科普活动能促进学科建设,科普内容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反映科学前沿或社会热点。这需要强化科学共同体的责任,通过学科科普能力建设,加强科学与公众沟通和科普队伍建设。因为,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中国科学报》(2023-04-20第1版要闻 原标题为《科学家做科普不仅靠兴趣,还要靠制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