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习《周易》而悟道

2024-04-22 14:36:00 - 北京晚报

谭振江

《周易》宏博深邃,启悟了一代又一代名士鸿儒,其中就包括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

据《阳明先生年谱》的记载,浙江余姚王氏出自名门望族琅琊家族,王阳明的先祖王纲曾遇终南山隐士,并“授以筮法”;其高祖王与淮擅长筮法,“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其曾祖王杰“有志于圣贤之学”,不仅著有《〈易〉〈春秋〉说》等,还传给王阳明的祖父王伦“书史数箧”。由此可见,《周易》与王氏家族有非同寻常的关系。

还需指出,王阳明起初名“云”,王伦后觉不妥,改为“守仁”。后世多认为“守仁”源于《论语·卫灵公》的“知及之,仁能守之”,但《周易·系辞下》有“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及“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不仅切合更名的原委,“守仁”与其字“伯安”还能相互呼应,这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与《周易》的缘分。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在京为官后,十一岁的王阳明寓居京城,住处附近有大兴隆寺、朝天宫等佛刹道观。《阳明先生年谱长编》称王阳明“喜好任侠、骑马射箭,六博斗鸡,常出入于佛、道、相、卜之处”,他可能在少年时代就接触到《周易》及卜筮术。十八岁那年,他有幸得到儒士娄谅“圣人必可学而至”的指点,埋头于经义,即使中了进士在京任职,仍勤耕不辍。

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因抗疏之事蒙冤入狱,和历史上遭遇困厄的周文王等人一样,他研读《周易》,有《读易》一诗为证。晚年回忆这段过往,他说尽管当时身陷囹圄,但忘却了周遭的凶险,竟与囚友林省吾探讨《周易》一月有余,可见他对《周易》的笃信与稔熟。

出狱后,王阳明在返家途中遇道士测得“明夷”卦,卦辞为“利艰贞”,寓意艰难中要隐忍守正才有利。受此暗示,他放弃远遁武夷山的构想,决定接受贬谪去贵州。

在赴龙场驿的途中,他须臾不离《周易》,留下“非子尽精微,此理谁与测?何当衡庐间,相携玩羲易”“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晴?灯窗玩古易,欣然获我情”等诗句。抵达龙场驿后,因地处荒僻、环境恶劣,他躲在僻静的东山洞穴一边打坐,一边研读《周易》。后来,他将此洞天称为“玩易窝”,并写下意味深长的《玩易窝记》。

《玩易窝记》记述了王阳明把玩《周易》的感悟和心得。起初读《周易》,他不免茫然,但渐渐不执相,进入《周易·系辞上》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的境界。他领悟到天、地、人“三才”贯通与合一的玄妙,人与天、地的融通,需要心与万事万物的感通。《周易·系辞下》指出“(《周易》)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朱熹曾解释:“说诸心者,心与理会。”因心与理相通,故心与万物相通,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所以《周易》能“定天下之吉凶”。“说”即“悦”,悦人之心。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的观念可能滥觞于此。通过“玩《易》”,他对心与理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即人们常说的“龙场悟道”,借《阳明先生年谱》的话说就是“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仅如此,他又用记忆中的《五经》之言去验证自己的感悟,结果一一契合;这种以类似“反刍”的方式与《五经》相验证,意在表明“吾性自足”,“心外无理”不必外求。这是阳明心学与朱子理学的分歧所在。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乾坤(天地)变化之道,并非八卦能画出来的,是心性变化的显现。到晚年,王阳明甚至说“《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而《易》之道,便成了“吾心”之道。就这样,被置之死地的王阳明,通过研习《周易》而重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