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球价值链发生的新变化?专家说

2024-04-22 19:25:59 - 金融时报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价值链不仅驱动全球贸易的增长,而且重塑了国家和企业生产、贸易和投资的方式,是各国经济贸易融合的最重要的产物之一。然而,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全球价值链出现停止扩张甚至萎缩的趋势。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对供给和需求产生了严重影响,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意愿和能力发生变化。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又如何降低价值链重塑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此,《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博士。

如何看待全球价值链发生的新变化?专家说

全球价值链正在呈现三大明显变化

《金融时报》记者:近几年,我们常常提到“全球价值链重构”,目前全球价值链呈现出哪些特征?

王芳:目前这一轮调整正在进行中,全球价值链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上到宏观、中到行业、下到企业的各层级数据,也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变化。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首先是区域化发展势头明显超过全球化。一方面,区域化取代全球化成为最为活跃的国际合作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聚焦区域的贸易规则和贸易协定成为多边贸易投资谈判的主要方式。

其次是全球价值链变得更长、节点更分散,北美和亚太的近岸化生产特征都很突出。大量研究发现,中美直接贸易联系明显减弱,现在双方的最大贸易伙伴都已经另有其人;与此同时,墨西哥、越南、印尼等国家更多地嵌入中美之间,使得全球价值链拉长,而且更加多元化分散化。

最后是不同产业的变动趋势高度分化。从智库和行业组织的研究报告来看,全球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多强调战略自主,美欧日和中国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全球价值链调整集中反映了大国竞争的战略安全考虑。

对全球价值链变化的观察应关注几个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请您谈谈导致当前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因素有哪些?应当如何看待全球价值链发生的这些新变化?

王芳:全球价值链是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历史上每一次重大调整,其背后都有技术进步因素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也都深刻交织了当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复杂背景,本轮全球价值链调整也不例外。

第一,大家都注意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更加靠前,对全球价值链的冲击力及其产生的破坏性远远超过成本收益等传统经济因素。第二,全球新冠疫情造成的“疤痕效应”仍在。疫情深刻改变了全球市场的供需关系,对价值链各个节点的关系网络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建构安排,促使经济组织内部重新界定雇佣关系,推动全球劳动力市场发生结构性变革。第三,地缘政治冲突推动能源市场重塑和制造业转型。俄乌冲突对世界能源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全球价值链变化的观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既要看变化了什么,也要看引起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要研判这些推动力量是否足够强大、是否可持续,相关影响机制是否已经稳定下来。搞清楚这些,我们才能尽量排除价值链重构早期面临的干扰,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历史上每一次重大调整都不是匀速前进的,早期阶段出现试探、摇摆、反复甚至失败归零都很正常,而一旦方向确定、调整启动、布局完成以后,那么沿着惯性发展的加速趋势几乎是不可逆转的,直到那些趋势背后的政治经济驱动机制的底层逻辑再次改变,才有可能扭转这个过程。国际产业总是要从政局不稳定、经济不安全的区域转移出来,但是观察到的产业变化特征,究竟是已经调整到位还是仍将继续调整,那些没变化的产业究竟是暂时还没开始调整,还是根本不可能发生调整等。搞清楚这些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也不要轻举妄动以至忙中出错。

坚持走好“对外开放、多边合作”的发展道路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面临什么挑战?要怎样应对?

王芳:中国是上一轮全球价值链调整以来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并逐步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世界工厂”和“贸易第一大国”。本轮全球价值链重构,本质在于有的大国正在推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去中国化”。这些做法既对中国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也沉重打击了全球价值链的效率与安全。

中国面对的挑战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缺芯”“少核”仍是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能力与竞争实力;二是“合作空间”受围堵挤压,中国与其他伙伴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因为新贸易规则谈判或排他性条款被迫削弱。

中国应对挑战需要紧紧抓住两个关键。一方面,短期看我国供应链安全主要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攻克“科创软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长远看必须坚持走好“对外开放、多边合作”的发展道路。要看到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动荡中可能遭遇“生存危机”。对此,中国在拓展国际合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除了提升自身整合供应链产业链的能力以外,也应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融资、跨境支付体系、国际政策协调等领域,重视弥补优质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缺口,以“更开放的中国”促进“更安全的世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