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距离感”,上海在公园里试设教育中心

2024-05-22 20:17:3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消除“距离感”,上海在公园里试设教育中心

消除传统生态环境教育的“距离感”,上海正在积极探索。5月22日,上海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试运营。

发挥上海植物园在珍稀濒危植物引种收集和迁地保护的优势,上海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重点介绍了长叶云杉、宝华玉兰、苦苣苔等上海植物园精心迁地保育的珍稀濒危植物。自建园以来,上海植物园已迁地保育珍稀濒危植物72科153属34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1种,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受威胁物种261种。

“我们成功从广西桂林市区内的某景区迁地保育了长萼报春苣苔,此前其野外种群数量不足40株。”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魏宇昆表示,在此过程中,长萼报春苣苔要么在原来的生境里深藏不露,要么在上海的实验室里受到严格保护,公众很难接触了解它,就不会发生情感联结,更不会有呵护它的动力。自然教育中心将承担“联结者”的使命,让更多人深入了解长萼报春苣苔和迁地保育工作。

2022年,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调查记录到10万只次以上的鸭科水鸟,小天鹅的数量也逐步回升到历史高位,接近30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再次出现在长江口;貉、小灵猫等“土著”物种相继“返沪”……上海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的“幕后推手”未必被人熟知。上海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重点介绍了湿地、森林、海洋、农田生态系统等具有上海特点的本土生境,它们的日益改善,成为孕育日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温床”。

消除“距离感”,上海在公园里试设教育中心

消除“距离感”,上海在公园里试设教育中心

消除“距离感”,上海在公园里试设教育中心

“上海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更大的意义是‘可亲近’。”上海植物园科普中心负责人陈婷媛表示,以往传统的自然教育需要“登堂入室”,不够接地气,这也是近年来沪上公园陆续推出的夜公园自然科普导赏名额被秒杀的主要原因。将自然教育中心设在中心城区的公园内,周边居民就有了随时在“家门口”参与生物多样性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上海植物园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大舞台”,人们在自然教育中心集合,在导赏员的带领下,深入公园的各个区域,享受探寻自然精灵的乐趣。

自然教育中心不仅是一个自然教育场所,还是一个促进多方协作,带动更多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台。

“自然教育中心开的第一堂课就是教授大家掌握一些力所能及的防鸟撞措施,从而带动更多人一起保护鸟类。”陈婷媛表示,大多数人从没听说过“鸟撞”这个词,不知道透明玻璃竟然对鸟儿有这么大的杀伤力。鸟类会误把玻璃上反射出的植被、景观或天空的倒影当作真实的存在,想要穿过透明的玻璃到达另一侧的栖息地,因而发生撞击,撞击前的高速飞行会导致它们猛烈撞击障碍物后重伤乃至死亡。

其实,通过在鸟撞高发区域设置防撞贴等措施,就能有效让鸟儿意识到眼前有阻碍,避开玻璃,只是人们缺乏了解掌握这些技巧的渠道和平台。据介绍,上海植物园已排好了一系列自然科普志愿者的培训计划,还会和学校、公益组织合作,将生物多样性知识传播到更多地方。

消除“距离感”,上海在公园里试设教育中心

消除“距离感”,上海在公园里试设教育中心

消除“距离感”,上海在公园里试设教育中心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上海启动生物多样性体验中心试点建设以来,已在上海植物园、华泾公园、长宁区新泾镇设立了3家生物多样性体验中心,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部门将和有关单位共同研究生物多样性体验中心的建设导则,鼓励引导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活动,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附近就能体验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充实和乐趣。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