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故事|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做巡护员

2024-05-22 22:02:25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陈俊伶

5月19日上午8点,阿坝州小金县附近一处山头,3300多米的高山草甸上,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抵达监测点位,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管理总站巡护员李健背上近40斤的行囊,启动徒步轨迹记录APP,一头扎进了大山里。

担任巡护员18年,李健已从年轻小伙成长为众人推崇的“老巡护”。2006年起,李健多次深度参与大熊猫样线监测、雪豹监测,用脚步丈量国家公园的土地,守护野生动物的家园。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故事|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做巡护员

参与雪豹调查

为安两台相机行走三天两夜

李健在汶川县山区长大,从林业学校毕业后跟随父母步伐成为一名林区工作人员。工作前期,他主要在林场承担抚育更新的工作,但偶然接触到一次动植物保护活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巡护工作中。

对于巡护队,野外监测是常规工作。深入深山中,不但可能与大熊猫擦肩,也可能直面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惊喜与危险并存,让他印象深刻的巡护经历,与他近两年参与的雪豹调查有关。

2023年,四川省开启全省雪豹调查,李健参与到汶川片区其中6条样线的调查当中。他介绍,雪豹调查需要巡护员关注不同调查网格内的周围环境,以及在区域内设置两台红外相机。安装相机听上去简单,但出发一趟往往就是一天,“平均每天攀登800米,二三十公里,两点位间即使只距离一公里,也可能要爬好几个小时。”

除了陡峭的山崖,巡护过程最大的“敌人”还有气候条件。如果路遇大雨或大雪,他们所考虑的已经不是能不能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而是如何在危险来临之前平安离开大山。

在去年的一次任务中,为在汶川、理县附近的监测点安装两台雪豹观测相机,李健和同伴曾出行三天两夜。“当时山上突降暴雨,全身都湿透了,因为体温很低,能清楚听到自己心跳‘噔噔噔’的声音,很担心自己失温。”回忆起那段经历,李健仍然心有余悸,好在不久后雨停了,不远处一个废弃的牛棚成为了庇护所,最终一行人得以安全下山。

他告诉记者,因为气候、地形条件等客观原因,并不是每次上山都能顺利完成调查任务。例如几天前,根据计划需在小金县的点位取回去年放置的雪豹观测红外相机,但因深山中大雪覆盖到腰部,巡护队不得不放弃攀登,只能几个月后再来取回。

“有点可惜,但很值得!”每当临近晚上,返回白天的下车点,他都会习惯性地在社交平台分享一路收集到的“宝贝”,这些“宝贝”包括巡护路上感受到的壮丽风景、采集到的疑似珍稀动物粪便的标本等。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赠予他的“礼物”。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故事|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做巡护员

改善生态环境

将原住居民转化为巡护队员

从3到26,这是李健自2006年成为巡护员以来至今团队人数的变化。

“现在的团队里,有12人是国家公园所在村落的原住居民。”李健说,将原本“靠山吃山”的村民转化为参与到生态保护的生态巡护监测员,是另一件让他感到骄傲的事。

组成这样一支团队,李健其实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他会每周抽一两天到不同的村落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和张贴相关告示,也会参与组织村中的生态保护培训。

慢慢地,更多曾从事破坏森林资源行径的猎人、伐木人加入巡护团队,成了汶川片区生态系统的坚实保护者。“他们尤其熟悉自然保护区中的地形地貌,也善于观察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能带领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李健表示,这些转型“向导”在巡护队的日常巡护和物种调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当地的生态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故事|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做巡护员

谈及工作18年以来他感受到的巡护过程的变化,李健表示,除了团队规模扩充和巡护监测技术的迭代,更重要的是,随着他所在的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域内,这儿逐渐鲜有外人踏足。

“遇到的人越来越少,但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回来了。”李健说,作为巡护员,看到他管护过的区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便是他坚守在大山深处最大的意义。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