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漠深处编织绿色梦想的北京昌平人

2024-06-22 00:01:03 -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午报

在大漠深处编织绿色梦想的北京昌平人

在大漠深处编织绿色梦想的北京昌平人

在大漠深处编织绿色梦想的北京昌平人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多为无人居住的沙漠区域,因有“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胡杨林而名闻天下。胡杨挺拔高大、苍劲古朴,其背后却映衬着沙漠环境的恶劣。而在这片沙漠中,有位来自北京昌平的人,犹如胡杨一般,在大漠深处编织着“绿色梦想”。这就是北京春风得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刚。

下决心让沙漠长满绿色

2015年6月,带着半是旅游半是考察的想法,王建刚来到了额济纳旗。彼时直达额济纳的高速公路尚未修通,王建刚和亲友们开车行走在戈壁滩的普通公路上,漫天的黄沙不时打在挡风玻璃上,几乎是“龟速”行进。有时风沙实在太大,他们只能停车等待;有时走在峭壁上,他们就以不超20迈的速度小心翼翼前行。“在那种路上走,稍微快点就有可能翻车掉下去。”虽然那些山只是几十米高的人造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建刚还是心有余悸。

在号称“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无人烟”的荒漠戈壁造林这个决定,是在王建刚下车看到无边无际的黄沙直接和蓝天相接的那一刻产生的。当时沙漠白天的温度已达40摄氏度左右,热辣的阳光晒得人只能眯着眼睛看风景,没风的时候,王建刚在寂静中看到了大漠的深邃,也仿佛看到了大漠亟需被拯救的“饥渴”。

这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经营苗圃生意、已坐拥千万身家的农民企业家仿佛有了第二次“血脉觉醒”的感觉。“北京饱受风沙侵袭,我小时候就对这个事情很好奇,一直没有机会从理论上探究其中的原因。后来听说风沙都是从蒙古高原刮过来的,今天算是到达源头了。如果这里都长满了绿色,也许北京的沙尘暴就会小很多甚至消失,这样做的意义更大。”王建刚如此解释自己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到沙漠吃苦受累的目的。

凭个人一己之力去沙漠造林,是不是异想天开?但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的王建刚却不这么认为。“看准了就去做。这是我的人生信条。”王建刚告诉记者。

300天将5万余亩戈壁滩种上树苗

说干就干,王建刚利用1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招兵买马”。当年8月份,王建刚带上车、设备和工人再次来到距离家乡1500公里之外的额济纳旗,一头扎进了茫茫大漠。当年,他投入1300余万元承包了额济纳旗东风镇52000余亩戈壁荒滩,并成立额济纳旗浩林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开启了造林治沙的“二次创业”人生。

盛夏的额济纳旗昼夜温差大,白天地表温度在50-60摄氏度,更要命的是这里每年8级以上大风、沙尘暴、扬沙天气多达82至142天。虽然来时的王建刚早已做好“心理建设”,但看风景和工作还是有着天壤之别。“到达的当晚,我们住在搭建的临时帐篷里。半夜起来一看,帐篷都被大风刮走了。身上盖的被子都蒙着厚厚的黄沙……”王建刚笑着讲述当时的情景。

面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王建刚不仅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激励自己:“我非要看看,这里到底能不能把树种活!”

在请教当地居民学会了挖“地窝子”,解决了“半夜被埋进黄沙”的问题后,王建刚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白天顶着高温挖坑种树,吃饭就着风沙,晚上住在地窝子里。一个个挖坑、一棵棵栽苗、一坑坑浇灌……历经近300天的“鏖战”,到次年5月,他硬是把承包的52000余亩戈壁荒滩全部都栽种上了沙漠植被之王——梭梭,并且树苗的成活率远超其他造林基地。这让当地镇和旗政府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直呼“奇迹”!

“当栽完最后一棵树苗,我在梭梭林中来回走了好几天,看着绿油油成片的树苗,心中竟然生出难以割舍的情感,它们吸收阳光雨露逐渐长大,真的会有种看着自家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喜悦感。”就在那一刻,王建刚下定了“扎根”沙漠的决心。

克服多个难题也要让“绿带锁住黄龙”

5万多亩造林“试水”成功后,王建刚并没有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更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于是,王建刚和额济纳旗政府续签了承包协议,这次是300万亩的“大手笔”。“这是什么概念呢?比如咱们昌平区的区域面积是1343.5平方千米,300万亩是2000平方千米,也就是说差不多是整个昌平的1.5倍。”王建刚的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大手笔”就意味着更大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考验。众所周知,戈壁滩上最缺的是水,如何让梭梭树栽种后得到适度浇灌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说5万多亩地的梭梭还能用车拉水的方法解决,那么未来300万亩的梭梭再采用这种办法,不仅不科学也不现实。

“现在的技术都这么先进了,就更不能蛮干了!”爱琢磨的王建刚突然想到家乡的人种植蔬菜时采用的滴灌技术,他就通过在梭梭林中铺设主管和辅管的办法,来实现既节约水资源也节省人力的目的。但紧接着问题也来了,大量的管材需要从外地购买再运输到额济纳旗,运费都要超过管材本身的价格了。

“那我们就自力更生!”王建刚自筹经费建设了滴灌管道生产线,实现了滴灌多数规格管道的自给自足,并且让管道的使用年限从3年延长到10年以上,最终摸索出一套在戈壁滩低成本种植和养护梭梭的新模式。

水的问题解决了,电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为了使梭梭林得到稳定的水分保证,王建刚按照平均500亩左右的区域打了100余口深水井,这需用电水泵抽水,导致电费成本巨大。王建刚回北京后四处求教,最终在他人帮助下,发明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取代柴油机发电机,通过直接发电解决动力问题,从而省下了一笔不小的支出。

如何获得梭梭树苗的问题也一度困扰着王建刚。在长期造林过程中,他和工人们发现,可以采用点种的方式完成梭梭树的育苗、种植过程。于是,每到梭梭树种成熟的季节,王建刚就指挥工人们及时采摘、筛选、封存,再等到合适的时机进行直接点种。这样就基本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用种子直接点种,改变了传统种植梭梭树的模式,也为王建刚大规模造林奠定了基础。

目前,合作社已自筹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设光伏发电设备113套,种植梭梭31万亩,其中铺设滴灌12万亩,存活率达85%以上,防风治沙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如今沿着G213线公路两侧60余公里,王建刚造林基地的梭梭树都差不多长到了两米多高,在荒芜的戈壁上形成了一道防风固沙绿色林带,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象。

戈壁绿起来,牧民也要富起来

沙漠中的牧民主要是靠喂养骆驼获得经济收入,但这些收入微薄且不太稳定。“戈壁不仅要绿起来,牧民还要富起来”。在获得造林初步成功后,王建刚把眼光放在了如何让当地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一次偶然听说梭梭树下可以嫁接肉苁蓉的办法,让他立刻对这种“林下经济”模式产生了兴趣。肉苁蓉全身都是宝,新鲜的肉苁蓉一根卖到80至100元,好的则要成百上千,肉苁蓉的种子价格更是高达2万元一公斤。“目前,我们已累计采集肉苁蓉种子700多公斤,产值达1400多万元。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保留了额济纳旗肉苁蓉的优良品质。”王建刚说。现在,嫁接肉苁蓉的梭梭林达12万亩,梭梭林摇身一变成了富民的肉苁蓉种植基地,实现了梭梭树嫁接肉苁蓉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2021年,他经营的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入选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在额济纳旗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王建刚的合作社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已成为全旗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中坚力量。王建刚告诉记者,他已经有更长远的目标,那就是投资建一座肉苁蓉深加工厂,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地方沙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寒来暑往,王建刚不仅为浩瀚的沙漠戈壁增添了亮丽的绿洲,还探索出一条符合沙漠戈壁滩种植梭梭成林和发展当地沙产业的新路子。如今戈壁滩绿了,王建刚治理生态的决心、信心也更加坚定了,趁着京蒙协作的东风,他相信一定能在大沙漠实现百万亩造林的“绿色梦想”。

近日,王建刚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称号。“军功章上有我们所有人的努力!”王建刚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周美玉通讯员张宜恬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