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天气下城市安全与韧性建设——2003年欧洲热浪事件的警示

2024-06-22 18:00: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近5年的全球风险报告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影响强度均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首要风险因素。2003年的欧洲,进入6月以来,意大利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6℃至10℃,瑞士气温创200年来最高,法国高温为150年来所未见。这场欧洲历史上最致命的气候灾害,造成至少30000人死亡,引发了多地供水和水污染问题,同时严重影响了农作物和畜牧业,让全球意识到了极端高温的威胁,被称为“欧洲热浪”。

那年的夏天,世纪热浪席卷欧洲

极端高温会导致中暑和脱水,诱发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加剧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2003年是过去500年中欧洲最热的一年,其经历的热浪在两个高峰期表现尤为明显:第一次在6月,第二次在8月初。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初步评估,热浪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30000人。以受影响最大的法国为例,在8月1日至20日期间超额死亡14802例,死亡率比1999—2002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了60%。

高温和干旱还诱发了自然界一系列连锁反应:葡萄牙森林火灾烧毁了431000公顷的土地,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5%;阿尔卑斯冰川损失了5%—10%的冰盖质量,冻结线升高;意大利的波河水位下降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严重影响了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森林覆盖减少、空气污染增加、农作物枯萎、野生动物死亡,折射出热浪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此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惨重,涉及农业、能源、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仅森林火灾和干旱的损失就高达131亿欧元。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主要作物大范围减产,核电站因过热停机,对粮食和能源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外,机场关闭、航班取消、铁路中断等问题频发,高温导致道路变形、电力线路受损,让欧洲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额外支出了数十亿欧元。

高温下欧洲多国给出失败答卷

2003年欧洲热浪何以发生?一方面,从危险性来看,亚速尔反气旋和西非洲际辐合区的异常北移、土壤湿度不足、高海表温度增强、大气环流模式改变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高温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另一方面,从暴露度和脆弱性来看,高度集中的人口和基础设施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社会孤立者以及户外工作者均是脆弱人群。以法国为例,75—94岁年龄组超额死亡率为70%,95岁以上年龄组超额死亡率为120%。与此同时,多国出现了急救系统过载、医护人员短缺、医疗设施不足的问题。

此外,由于欧洲多个国家的预警失灵、准备不足、决策迟缓和响应失败,进一步放大了事件的后果。2003年以前,只有里斯本和罗马拥有真正的热浪警报系统,其他国家没有应对预案,在热浪袭击后未能采取及时行动。如法国气象部门在8月7日就发布了高温警告,时任总理拉法兰及其政府直到8月14日才要求将应急计划扩展到全国范围。

热浪带给我们的警示

从2010年俄罗斯的热浪、2017年澳大利亚“愤怒的夏天”、2021年美加热浪,再到近期印度和墨西哥多地的高温天气,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高温热浪事件已成为多发频发的极端气象灾害。为此,不断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和应灾韧性尤为重要。

全流程开展热舒适空间规划,给城市“降降温”。针对热浪现象,需从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及功能设计入手,优化“源(产热与降温)—流(通风)—汇(隔热与避险)”的城市环境。一是冷源降温上,推广使用绿色屋顶、清凉路面、气候适应性建造技术,提高植被和水系覆盖率,健全城市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二是通风散热上,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建筑布局形式和建筑体量,利用湖泊、河流、山体等生态冷源建设通风廊道,为城区引入新鲜和冷湿空气。三是空间隔热上,完善防暑避灾场所规划,高效利用和灵活转换人防工程、地铁站点、图书馆等空间设施,增设遮阳棚、爱心驿站和口袋公园等。

构建全体系韧性治理的安全网,为城市构筑“防护墙”。热浪不是单个部门、单一环节所能解决的,需要建设高温评估准备、高温决策预警和高温减缓适应等复合型治理体系。首先,在热浪发生之前,根据历史数据、城市热岛效应、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等开发热浪脆弱性指数,制作城市风险地图,基于情景模拟编制和演练预案,编制并发布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其次,在热浪发生之初,启动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系统和智慧化应急决策平台,根据高温时空动态变化、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人群活动演进规律等,制定精准的干预措施。最后,在应对热浪之中,建立气象、卫生、规划和应急等核心部门间信息共享、资源交换、联合行动的平台,通过政企合作、政社协同、网格共管,整合实施热缓解措施,系统应对热健康风险。

全方位推进健康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城市提供“良医方”。热浪虽不是重大传染病,卫生系统也需做到预防为主、准备周全和科学处置。一是要医防融合,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密切协作,针对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提前实施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二是要医养结合,发挥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多方的集成效益,如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基层公卫人员和老人家属的“第一救治人”能力。三是提高应急医疗的“浪涌”能力,优化各级各类机构救治人员、床位、设备和药品等卫生资源配置。四是发挥健康监测功能,利用急诊入院率、与热相关疾病的报告病例数、死亡率等实时数据,政府部门与老年学、公共卫生、重症监护、应急管理学、环境科学和气象学等跨学科专家团队共同开展循证决策。

全社会关心关爱特殊群体,为城市增添“人情味”。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城市脆弱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这是令人痛心的现象。为此,一是推进高温适应型社会建设,优化现有健康服务、社会救助和劳动者保护政策,面向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外卖送餐员等户外劳动者发放降温装备和高温津贴。二是改进公共资源分配与规划,瞄准住房密度高、没有安装空调、开放空间少,以及老年人口、患病人群和低收入家庭集中的热脆弱性高的社区,增加冷却装置、纳凉空间和清凉中心。三是促进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动员社区志愿者和居民,通过定期探访、电话问候等方式,关注独居老人和行动不便者。四是注重社会的人文关怀,加强与社会福利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实施高温紧急救援项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