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2024-06-22 19:42:13 - 新周刊

#有奖征集#

你上次走进一家小店,是在什么时候?

可能就在今早,你刚从早餐店带回来一家人要吃的豆浆油条,它们从出锅到餐桌只用了8分钟,当真是热辣滚烫;

可能就在前一晚,你在街角逼仄的五金店里,找到了型号小众的电灯配件,老板甚至微信附赠3条59‘’语音安装指南,拯救了你的半夜光明;

可能就在上周末,你从宠物店接回了洗得毛发柔顺的小狗;可能就在你的房间里,还摆放着几个月前从手作小店里淘来的小物件……

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开个小店,是普通人过活的一种方式。上一辈人开早餐店、小饭馆、理发店,起早摸黑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操持街坊邻里的日常生活;

新新青年开花店、咖啡店、蛋糕店,不再甘心囿于工位,也在重复的日常中找到了永不关闭的精神灯塔。

今天,1亿间街边小店,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最小单元,撑起了3亿人的就业,也成为了原子化社会中情感流动的枢纽,打通了中国人家的最后1公里。

诚然,发达的电商和物流平台,让我们在附近进行线下消费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低。但不得不承认,身边的小店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能让我们将所谓的“便利”放在一旁,出门去溜达溜达、逛上一逛,五官全开,吸纳烟火。

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读大学时的@曹吉利,最爱光顾的是大学夜市上的一个铁板豆腐摊位。

它固定出现在一棵芒果树下,男主人骑一辆浅绿色三轮摩托,车斗摊开,就是一家流动小店。豆腐浸在水里,捞出一块,熟练地切片,再逐个铺在铁板上,煎至两面焦黄,撒上葱花,整个过程只要不到两分钟。

广州的冬天湿冷,有时下雨,摊主竖起一柄大伞,他和同学躲在伞下避雨,吃完热滚滚的一份豆腐,再往宿舍走。

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解星星 是幸福交换商店6年的熟客,不管是上学时还是工作后,她都常去店里,不为买东西,只想和掌柜及陌生客人一起"吹水"闲聊。到这里来的客人,都可以拿上家里的闲置物品与故事,给老板估价,兑换等价的小物件。

在和掌柜聊天时,人很容易就从物移情,开始聊工作聊感情聊烦恼。与其说这里是个淘物小店,不如说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街区的枢纽,有人在这里认识了结婚对象,有人从学生时代走向职场……幸福交换商店在她心中,也变成了朋友一样的存在。

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有时候,小店还能充当时光机,给人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奇遇。在中国香港读书时,@Chris接触到了香港最后一家传统秤铺——利和秤号,店里挂满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秤,宛如一间小型博物馆。

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能认清“斤、两、钱、分、厘”,但店主何婆婆仍然坚持售卖手工制作、“无批发”“不给任何人代售”的老式秤。从少年时就开始学做秤的她,于20世纪70年代女承父业,正式接手这家小店。她不懂网络,更不懂宣传,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对每一个上前买秤的顾客笑脸相迎,为新顾客手写使用说明,也为老顾客修理坏掉的秤。

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而有些小店,甚至能让人思考生活的意义。@摩尔 曾在阳朔遇到一家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店”,那是某块油菜花田的岔路口的一台卖蜂蜜的房车。两个年轻人共同经营着这家小店,店里还有一只叫“十七”的狗,精瘦健康,格外亲人。

那天,她和朋友在田里待了一下午,坐秋千晒太阳,和狗玩耍,竟获得了人生中少有的“无所事事”的时刻。她似乎也突然理解了,电影里为何总是将阳光充沛的小镇假日描绘成一场幻梦。但当买了180元一罐的野蜂蜜离开后,她们才意识到——她们自以为偷了别人的梦,别人却实在地“偷”了她们的钱。

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聊到这里,你眼前是否也浮现起了一家小店的样子?今天,《碎片收发室》栏目发起话题为#寻找最中国的小店#征集活动。如果你也迫不及待想和我们分享你与小店的独家记忆,欢迎点击下方海报投稿,分享你的照片与故事。

投稿时间截至6月28日中午12点。我们将筛选出10位读者的投稿作品进行展示,最终入选者还将有机会获得由残障伙伴制作的“禾希有物·共织计划”编织耳机包1个,以及新周刊7月1日即将上线的新刊《小店中国》1本。

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特别说明:参与者须保证作品为原创作品,保证不侵犯他人著作权。若参与者提交他人作品或侵犯他人著作权,一切赔偿责任自行承担。

我心中“最中国”的那家小店,地图上找不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