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奖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用镜头关注CODA群体,再现真实生活

2024-06-22 23:31:3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金爵奖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用镜头关注CODA群体,再现真实生活

金爵奖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用镜头关注CODA群体,再现真实生活

6月21日下午,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举行了剧组见面会。时隔9年,再度回归上影节的导演吴美保携主演吉泽亮来到见面会现场,分享影片创作的故事。

金爵奖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用镜头关注CODA群体,再现真实生活

从“有声”到“无声”的穿梭与挣扎

《我生活的两个世界》讲述了一个CODA(ChildofDeafAdults),即来自听障家庭的听力健全的孩子的故事。影片主角五十岚大出生于宫城县的一个港口小镇,从小由爱他的聋哑父母抚养长大,为母亲担任“翻译”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不同于听障父母,也不同于普通人,他一生都在“有声”和“无声”的两个世界中不断穿梭。

但在和聋哑人的交流中,导演吴美保感觉到,听不见或许并非只能被定义为障碍、残疾或不自由。手语是他们沟通、交流的方式,跟日语一样,跟其他万千种有声的语言一样。我们对听障人的世界可以多了解,多学习,但并不必去俯视或同情。

金爵奖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用镜头关注CODA群体,再现真实生活

影片中“有声”“无声”的视听语言设计让人拍案叫绝。开片时,父亲在船上涂油漆,动作重复,影片无声。继而在“无声”的世界中,突然加入声音,世界转入听力健全的世界当中。影片最后一分钟,男主看着女主妈妈的背影,而音轨做了约一分钟的消音处理。电影终章,又从“有声”进入到“无声”,由此呼应着影片的名字——《我生活的两个世界》。

从“表演”到“再现”的锤炼与付出

《我生活的两个世界》设计感较弱,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吴美保导演提到,拍摄时,会发现设计的拍摄情景和现场呈现有所出入。会在台本的基础上对演员对话的时间点、内容量都进行调整,吉泽亮也提到,导演非常重视让登场人物更自然。不强调“演”,而是根据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去还原生活的场景。但主角特殊的人物属性要求吉泽亮要大量地用手语交流,要做到去表演化,这就更不容易。

吉泽亮说:“不仅要记住手语部分的台词,展现出流畅的手语,还要理解对方手语的意思,以做出表情反应,让手语对话得以成立,让拍摄有说服力。”于是,吉泽亮从拍摄前两月就开始学习手语。导演评价说:“吉泽亮先生非常有天分,最后手语基本到了母语的水平。”

金爵奖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用镜头关注CODA群体,再现真实生活

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首先,聋哑人使用的手语和CODA使用的手语并不相同,手语体系非常复杂。其次,聋哑人手语对话时,一定是双目对视的,表情也是手语表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从“没事吧”这个陈述句到“你没事吗”这个疑问句的句意的转变,往往是通过加上一个表情来实现的。

最终,在手语老师团队反反复复的教习下,吉泽亮非常投入地练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高质量的拍摄。

金爵奖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用镜头关注CODA群体,再现真实生活

金爵奖参赛片|《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用镜头关注CODA群体,再现真实生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