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最新文章:摆脱现实的困境,需要我们自己搭建起一座桥

2022-07-22 06:30:45 - 市场资讯

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次次急剧的变革,也总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光耀和黯淡。透过一道绿漆铜环门,窥见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为时光镀上使命的担当者之魂。

来源陈春花春暖花开

国发院是在一个古建园林—朗润园里。朗润园四周湖水环绕。桥的一边,湖中满是荷花,岸边有整齐的垂柳,远处另一座拱桥倒映湖面。

桥的另一边,是蜿蜒的湖水,一棵高大的柳树守护在桥边。湖水延伸出去,便是开阔的湖面。恰好一缕阳光斜射了下来,树梢和湖面仿佛涂了一层金色,使得夹在其中的石桥更显沉稳。

我常常感叹于中国的园林设计,融于自然又透着意境,以奇妙的逻辑将人与自然贯通在一个设计空间里。

踏上小桥的第一缕思绪,竟然让我联想到,将要见到的该是伟大的“设计师们”。正是他们,把抽象的理论概念嵌入现实问题,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其工作的本质和功能来看,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护着人的意义,专注于专业贡献,设计规划出更具价值的发展空间。

想到这儿,我开始渴望见到他们,期待倾听、交流,去体会并追随“设计”的某种力量,将抽象的知识变成更广阔的天地。

走过这座石桥,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分享自己的研究报告。那些与中国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早已家喻户晓的人,这一刻都齐聚于此。

围绕着报告的对话与争鸣,让我如同身处希腊雅典历史悠久的agora—人们在这里交换并检验彼此的观点,寻求理想与人性的光辉。

这里该是我心目中的应许之地:每个人所仰仗的是敬畏责任的专业研究、慷慨宽厚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学者,我渴望与欣赏富有启发的见解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朗润园因这些学者所散发的气息给了我一种归属感、认同感。

虽然探索的路很长,但对知识力量的确信,对家国情怀的尊崇,以及对新的、未知领域的想象交织在一起,犹如这个美丽的园子,令人沉浸于憧憬,流连忘返,我就这样被打动了。

陈春花最新文章:摆脱现实的困境,需要我们自己搭建起一座桥

朗润园的入口,是四合院特有的宅门,坐北朝南,独特之处是进门可看到绿漆铜环门。

这道绿漆铜环门后对望的致福轩,曾为晚清内阁、军机处议事之场所。清末官制改革之丙午改制,正是当年亲王大臣们于此而议。

洋务运动的推行,“同治中兴”的出现,朗润园主人虽几起几落,甚至落得无所作为,但随后经由“经世致用之观念复活”、维新派变法图强的努力,最终,历史进程由社会改良转向了革命,开启了觉醒时代,北京大学也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列。

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次次急剧的变革,也总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光耀和黯淡。透过一道绿漆铜环门,窥见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为时光镀上使命的担当者之魂。

胡大源老师最爱引用那句名言“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很显然,我们仍处于变革之中,连接、颠覆、迭代、跨界、共生等新意识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新世界”“新人类”正在崛起。

很多时候,我们受困于现实的实质是无法贯穿过去与未来。技术带来的影响怎样描述都不为过,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可见的未来,更不用说遥不可及的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又一个个体与时代的命运碰撞在一起,看似弱小的个体却以其强烈的意志构建着人类一次又一次全新的旅程。

在这个未来已来的新世界里,新的、重大的问题会以什么方式出现,会在何处出现,迈入这道绿漆铜环门的人们,如前人般担负起探求答案的责任。

新世界及其世界观、社会结构、运行机制、认知边界、生活空间以及教育与福祉等,都在重构与重组之中。当技术与知识成为真正的支配性资源、决定性生产要素时,我们身处其中,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令人担心的是,也许我们还停留在已经被技术和知识抛在身后的那个时代里。摆脱现实的困境,需要我们自己搭建起一座桥,由源头走到现实,并明晰未来的意义,正如你跨过这道绿漆铜环门,便获得了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贯穿感一般。

有意思的是,问同事才知,这道紧闭的绿漆铜环门亦可为照壁墙。按照习俗,照壁墙是针对屋外气流冲煞而设置的,其作用是阻挡来自房屋大门外的强烈气流对内部的冲击,保存屋内生气。虽未能证实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但我却愿意认同其寓意。

变革一直在冲撞之中推动,变革也一直需要内在的生气。基于价值观与认知的不同,变革中所形成的二元对立,需要有一堵“照壁墙”,能承接外部的强烈气流,也能保有内部的生气,用一种接纳与包容的姿态,让二者找到共存的方式。(本文完)

责任编辑:梁斌SF055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