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儋州留法博士麦逢秋 专注教育心怀家国

2024-07-22 08:54:00 - 南海网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心怡

每到上学或放学时间,儋州市排浦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都会奔跑在文豪街上,路过一间老房子时,孩子们纷纷往往放慢脚步,向内张望,仿佛想要窥见什么。

放眼望去,这座老房子与街上新盖起来的自建房并肩而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绿色的铁门上已是锈迹斑斑,墙体还有破损脱落,事实上,这座房子已有百年历史,它是民国时期儋州第一位留法博士麦逢秋的故居。

民国儋州留法博士麦逢秋 专注教育心怀家国

两度赴法攻读法学博士

麦逢秋故居所在的这条街,是排浦镇最长的街道,他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称他为“文豪”,将街道改名为“文豪街”,还将麦逢秋的求学重教精神保留传承,激励后辈勤勉学习。

人们为何称之为“文豪”?这要从麦逢秋的求学之路说起。

民国儋州留法博士麦逢秋 专注教育心怀家国

1897年,麦逢秋出生于当时的广东省儋县排浦镇罗城村,1917年7月,他从儋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1920年7月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原广雅书院、今广雅中学)毕业。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拔一批学生赴法国留学,儋县分配到一个名额。几十人报考,麦逢秋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广东省府批准半公费留法读书。

于是,青年麦逢秋便和其他赴法留学的同学一起,坐船离开祖国,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他们先到达法国南部的马赛港,几天后坐车前往巴黎,在法国教育部门的组织下游览了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名胜古迹后,进入法语补习学校修法文。

年轻的麦逢秋始终心系国家命运,曾写下一副楹联:“须顺十九期潮流,同维时局;不是五分钟热血,贻笑邻邦。”

由于种种原因,1924年,国家停止资助,麦逢秋被迫于1925年7月休学回国筹措学费。“休学回到排浦做生意,积累资金,第二次再赴法留学时,又回家乡请父老兄弟捐助400多元才能启程。”堂侄麦家成在《缅怀堂叔麦逢秋博士》一文中回忆,麦逢秋在讲述留学生涯时曾说,他前后留学六年,一靠自己,二靠国家,三靠亲戚朋友,四靠故里民众。

在亲朋同乡的帮助下,1926年1月,麦逢秋再次远赴法国完成他未竟的学业。面对语言难题,麦逢秋用三年的时间专攻法文,法文过关后,又攻读英语,然后进入法国南锡大学学习法律。

据麦家成回忆,堂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留法学习生活:“法国是花花绿绿的世界,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泥坑,学业就半途而废。我是中国南方穷乡僻壤的书生,跟官家子弟画不上等号,他们不把我放在眼里,不愿同我来往,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钻书堆,与书交朋友。”

靠着这样勤奋好学的精神,麦逢秋于1932年考取了法学学士学位,并选择继续深造研究。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每日忙于阅读参考文献、写笔记,醉心于厚重繁多的法学论著之中,甚至顾不上好好吃饭,在准备博士论文时,他一星期只能吃上一次大米饭。

在法国读书期间,麦逢秋潜心于法学论著和有关学科之中,意识到要强国富民,必须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社会,这为他后来从事政法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民国儋州留法博士麦逢秋 专注教育心怀家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3年,麦逢秋以法文撰写的学术论文《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参加博士毕业答辩,获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通过了严苛的博士考核,荣获法学博士学位,一时誉满法兰西。

此后,麦逢秋回到祖国。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他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途径在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学成归国的麦逢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中,立志为国家培育一批有为青年。他先后在广东国立法学院、广东国民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私立广州法学院等院校任教。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麦逢秋不断学习研究,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为抗日救国效力。解放战争期间,他南归海南任私立海南大学教务长、教授。一九四九年春,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几名朋友、同乡邀他前往台湾,被他一一婉言谢绝,自己出身贫寒,没有政治背景。于是,他一辈子从事教育,以教书育人为乐。

专注教育心怀桑梓家国

麦逢秋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在海南岛解放后毅然放弃在香港大学的工作,返回海南教书,在私立海南大学任教,不久,又调往省立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授、教务长。

1963年,大半辈子都投身于教育工作的麦逢秋回到家乡排浦定居,每天早上在田埂上锻炼身体,有时也会吟咏一些法语诗歌。他乐于助人,渔民在海上捕鱼,有时捡到一些写着外文的罐头,他都会热心地帮忙翻译,提醒渔民,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每当听说排浦有贫苦百姓饥寒交迫,他也会不计回报地慷慨相助。“他和周围街坊关系很融洽,大家有需要时,他都会尽力帮忙。”麦逢秋的族弟麦创瑶介绍。

不仅如此,步入老年的麦逢秋并未闲下来,80多岁时,他被聘为儋县新州中学教育顾问,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他始终尽心尽责地工作,赢得了全体师生、家长和上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1985年6月27日,这位勤学一生、博学多才的老人离开了人世。据麦家成回忆,麦逢秋临终时曾用微弱的声音对他说:“我没有什么财产遗留给后代,只有严谨治学的精神给你们。”

声音虽轻,分量却重。“严谨治学”四字是麦逢秋践行一生的精神,也是他留给后代最珍贵的财富。他离世时,全镇的男女老少都来为他送行,挽诗挽联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在村委会的文化室里展示麦老先生的生平,以此来教育孩子们认真学习。”麦逢秋出生地排浦镇罗城村村民麦创名说。

从教数十年,麦逢秋桃李满天下,在排浦定居后他不时会怀念在台湾、香港的朋友和学生,还写下一副对联:“学问事功催致力,追怀念旧慰思衷。”

他在病重期间,还曾寄语海外亲友、学生和他在美国留学的外孙吴镭、吴曼华,希望他们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如今,来到排浦镇,沿着文豪街走到临近街尾的位置,找到“文豪街17号”的路牌,那里就是麦逢秋的故居。麦逢秋一生经历曲折坎坷,斯人已逝,他的精神却如同这栋老房子,百年如一日地屹立在排浦。街尾,排浦镇中心学校的书声朗朗,如同穿过历史的隧道,与麦老先生留法时的读书声渐渐重合。

原标题:民国儋州留法博士麦逢秋逢秋麦穗结实多

责任编辑:韦晓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