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感受古人纳凉智慧

2024-07-22 10:46:51 - 乌鲁木齐晚报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畅彤)7月21日,大暑节气将至,正是炎炎夏日。自治区、市博物馆内冷气开放吸引市民游客纳凉参观。参观之余不禁思考,古人没有空调、电风扇如何过夏天?带着问题,我们和讲解员走进展厅感受古人的纳凉智慧。

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冷气设备,但古人们也是纳凉有妙招,首先就是在穿搭和工具上下功夫。

博物馆里感受古人纳凉智慧

我们走进新疆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可以找到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三件文物“棕色编织网帽”“编织帽”和“毛布扇”。“棕色编织网帽”布满网眼,看起来就非常透气;“毛布扇”使用者手持木柄左右摇晃,便可扇风。

讲解员介绍,这把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发现的毛布扇子距今2800多年,是迄今新疆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据推断,该扇子是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

该扇子的扇面略呈长方形,是用原色毛布缝制,毛布长38.4厘米,宽29.4厘米;用红柳削制而成的扇把,长50厘米,粗1厘米。该扇子结构简约,扇把的选择比较随意,扇面也不够平整,略显粗糙,但实用性强,保存较好,成了古人纳凉的见证。

除了最常见的扇子、凉帽等物品之外,古人努力在衣服的款式和材质上下功夫。

博物馆里感受古人纳凉智慧

新疆博物馆展出有哈密市五堡乡五堡墓地出土的毛布短裙,据考证该墓地距今约3000年,由此可以看出,短裙并非现代人的“专利”。

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的“绿地印花绢裙”,考证为唐代,绿色的裙上搭配白色花卉团,仿佛让人看到千百年前夏天,一位少女穿着这条绢裙漫步的场景。

“古人虽然没有空调,但人们在服装、居住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有多样的纳凉之法。”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陈天柱介绍,最初,古人类使用兽皮、树叶等制作服装。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服装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为了保持舒适,古人开始在面料上下功夫,《韩非子》中记载:“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博物馆里感受古人纳凉智慧

古人还有存冰之法。陈天柱说,中国古人用冰的历史很长,在《诗经》中就说到:“凿冰冲冲,纳于凌阴”。每到冬天时,人们用凿子把冰凿成大冰块,运到冰窖中储存,到夏天使用。

此外,除了服装,新疆古人的房子也有讲究。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天柱介绍,与“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传统建筑方式不同,交河故城是从地面向下深挖而成,就像是在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了一座城池。城内房屋冬暖夏凉,在吐鲁番极端干热的气候条件之下,交河故城可谓宜居之城。

最后,就是各类消暑食物。

古人的夏天自然也少不了西瓜。古籍也有诸多记载,如明代学者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西瓜,种出西域,故名之。”

21日下午,我们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乌鲁木齐历史文化陈列》展中,找到了纪晓岚所作的《乌鲁木齐杂诗》展板,其中一首:“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讲得就是诗人吃西瓜的体验。

博物馆里感受古人纳凉智慧

博物馆里感受古人纳凉智慧

在市博物馆中,还原有清代乌鲁木齐大十字的街景,从乌鲁木齐第一家药铺凝德堂到集义生南式食品店,有一处当时人们贩卖瓜果的场景,不时吸引参观者拍照打卡,可以想象古人喝酸梅汤吃绿豆糕、吃瓜果消夏的场景。今年8岁的赵钧一饶有兴趣地和“商贩”招手,仿佛在商量西瓜的价钱,令人忍俊不禁。

博物馆里感受古人纳凉智慧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的冷饮、制冷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夏天纳凉之法也愈发多样,但我们回顾过去,古人也有自己的纳凉智慧,不变的都是一份夏日里享受清凉的快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