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重组整合 仍有广阔空间

2024-07-22 20:57:45 - 国资报告

国企重组整合仍有广阔空间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把功能性改革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旨在推进国有企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以市场化的手段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从整体上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路径,是深化功能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国有企业通过投资新建、并购重组等方式,致力于延伸产业链、构建生态圈。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拓展成功,产业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协同效应;有些企业扩张失败,沉淀了一批低效无效资产,甚至形成了出血点。另外,随着技术变迁、产业发展,资产的价值往往出现天差地别的变化。一些曾经创造过辉煌成就的资产,也许已经成为拖累企业前行脚步的历史包袱。

如何通过优化配置方式,盘活沉睡中的存量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多年来各方的共同关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先后完成27组49家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务院国资委新组建、接收13家企业,监管中央企业的数量从116家调整至98家。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增强了中央企业对重要能源资源的支撑托底能力;提高了国有资产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企业在重要行业的竞争力;完善了新兴产业的布局。

不过,应该承认,由于种种因素,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上下游整合容易、同类业务整合难,增量业务合作多、存量业务合作少等问题。

2014年组建的中国铁塔,不仅是通信行业改革的一次里程碑事件,也开创了央企同类存量业务整合的新路径,探索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铁塔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专业化重组中较为常见的一些挑战:

以市场化并购实现多方共赢。战略性重组也好,专业化整合也好,至少有两个利益主体。无论是出让方还是受让方,大家都想从中受益。以市场化方式满足各方利益诉求,是解决这一关切的重要手段。比如,中国铁塔组建后,以股权加现金的方式,从三家通信运营商的上市公司手中溢价收购了140万座铁塔,同时实现了国有资产增值,出让方获得股权、转让收益,受让方获得优质资产的多赢局面。业务搭桥、市场为媒。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纵向联合、横向合并、内部重组等方式,实现了主责主业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保障国家安全、推动创新发展、畅通产业循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不断彰显,走出了以市场方式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资源整合通衢大道。

以专业化运营实现“点铁成金”。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少央企集团公司层面规模大、业务杂、层级多,这给提升管理效率效益造成了不小困难。当一家企业的业务相对多元时,主观上必然存在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亲疏远近的情况,客观上也会被资本市场等外界打上不同标签。比如,铁塔在三家通信运营商手中,是边缘性资产,甚至是包袱,影响了所在企业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水平。“彼之芥草,吾之珍宝”。在专业化整合中,通过对原有多元业务的专业化归集,能够有效实现边缘性资产核心化、多元性业务专业化,提升所在集团对相关业务的关注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基于此,国务院国资委先后推动组建了中国铁塔、国家管网、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等企业,进一步聚焦特定领域行业。这些企业的实践证明,物理层面的排列组合变化,往往能改变存量资产的“分子结构”,催生出全新事物,培育出同一主业下更多细分业态。

以集约化管控实现降本增效。一般而言,存量资产必然附着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全盘接收往往会导致机构臃肿、冗员庞杂。中国铁塔探索的资产与机构、人员彻底分离的专业化重组模式,不仅有助于建立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也能够促使内部进一步形成市场化意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一些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有一些企业改革进展相对不够理想,其根源就在于历史包袱沉重、市场意识薄弱。国务院国资委将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引领国有企业提升管理效能,控制人员成本。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让减员提效成为可能。比如,中国铁塔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管控体系,实现了铁塔状态一键可知,管理工作一键可控,有效降低了企业发展风险水平,走出一条重资产企业轻捷化管理的道路。

当前,不少行业已面临发展拐点,存量资源创效能力日趋下滑,拓展新兴产业任务非常紧迫、资金缺口巨大。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国铁塔等先行者在重组整合方面的成功经验,或许对推动国有资本更好实现“三个集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为《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7月刊卷首语 作者:刘青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