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公园怎么建 有了明确时间表

2023-08-22 00:00:00 - 厦门日报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云雾缭绕,美不胜收。本组图\新华社发

    ▲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队员给被救助的藏羚羊幼仔喂奶。

    新华社西宁8月21日电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日前在青海西宁举行,旨在共商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集聚力量助力旗舰物种保护。

    目前,中国已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三江源国家公园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连通了13个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跨境通道,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境持续改善,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

    专家表示,作为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是生态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向好的显著标志,对丰富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包括武夷山国家公园在内的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期为2023年-2030年,明确了总体要求、边界区划、建设布局、管控要求和弹性管理政策,规划了保护管理、监测监管、科技支撑等重点任务,将有效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适宜性和连通性显著增强、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整体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点击】

    5个国家公园要实现这些目标

    武夷山国家公园

    ●到2025年: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比达到65%以上,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超过1100只,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50%。

    ●到2030年: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比达到66.7%以上,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超过1200只,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80%,国家公园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产业与自然保护更加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江源国家公园

    ●到2025年: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68%,湿地面积多年平均保有量不降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种群超过7万只、雪豹种群超过1200只,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区域全覆盖,达到草畜平衡。

    ●到2030年: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提升到69%,湿地面积多年平均保有量不降低,藏羚羊、雪豹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健康,监测预警体系达到全覆盖,保持草畜平衡,生态文化发扬光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全面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到2025年:以热带雨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野生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达到38只以上,人工林退出商品性经营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完成热带雨林类型与结构、重点保护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60%。

    ●到2030年:野生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人工林退出商品性经营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等监测监管平台、科技支撑平台、教育体验平台,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热带雨林珍贵自然资源传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大熊猫国家公园

    ●到2025年: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比例超过77%,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超过1340只,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和连通性增强,栖息地斑块小于12块,森林蓄积量达到2.33亿立方米,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形成,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30%。

    ●到2030年: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比例超过80%,大熊猫栖息地斑块小于10块,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大熊猫野生种群和同域物种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70%,旗舰物种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世界自然教育展示样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典范区目标基本实现。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到2025年:旗舰物种适宜栖息地比例达到60%,森林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超过50只,野生东北豹种群数量超过65只,大中型有蹄兽类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2.2只,监测预警系统覆盖率达到80%。

    ●到2030年:旗舰物种适宜栖息地比例达到70%,森林蓄积量达到2.2亿立方米,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超过60只,野生东北豹种群数量超过70只,大中型有蹄兽类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2.5只,监测预警系统覆盖率达到100%,虎豹公园建设、民生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边防国防建设协调共建多赢,成为全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样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