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税票上的永定门

2024-08-22 14:01:42 - 北京晚报

▌朱志刚

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中,有一条线,它贯穿古今、串联起这座城市的灵魂——这就是北京的中轴线。而在这条中轴线的南端,矗立着一座历经沧桑、见证了北京历史变迁的城门——永定门。

在北京税务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枚面值50元的永定门印花税票。

本期,就通过一枚枚印花税票,探寻永定门背后的故事,感受北京中轴线的魅力。透过它去追寻往事的变迁。

印花税票上的永定门

印花税票中的永定门

印花税票上的永定门

北京,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的中心。从“蓟”到“燕”,从“幽州”到“大都”,再到如今的“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称虽几经变迁,但其核心地位却始终未曾动摇。而在这些历史的变迁中,北京的城市格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元代,北京的城市格局开始形成基础。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格局进一步成熟定型,形成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宏大布局。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圈,环环相扣。京城各城门,由城楼、城台、瓮城、箭楼、闸楼等共同构成,联合角楼、护城河,形成系统的防御设施建筑。

内九门、外七门、皇城四门,这些城门不仅是北京城市空间的标志,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则是这一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在明清时期,北京城出现了比较有名的五大镇物,这五大镇物分别在北京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是按照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而设置的。永定门位于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

燕墩又称烟墩,建于元代,原为报警烽火台,后立碑,砖包四周,燕墩的砖台下宽上窄,平面呈正方形,台底边长约15米,台顶长约14米,台高约9米,墩面正中是四方形土坛,正南有石阶。《日下旧闻考》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定门作为北京外城的南门,它不仅是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更是连接北京城与南方的重要通道。永定门后的御道是皇帝从紫禁城前往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的必经之路,也是祭祀仪式空间的延伸。每当皇帝亲临天坛祭祀时,都会步行通过这条御道。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也彰显了北京中轴线的神圣与庄严。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曾经写道:

1585年5月16日,万历皇帝曾亲自步行前往天坛祈雨。北京的居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庄严而朴素的仪式。所有的人员,包括皇帝、文武百官和宦官,一律穿蓝色布袍,颈部和下缘以黑布镶边,平日的金银玉带此时全部不用而代之以牛角带。旗帜和乐队也概行免去。大街左边是两千名文官,右边是两千名武官,都列成单行两队相称,浩浩荡荡,和皇帝一起步行前往天坛。天坛祈雨结束后,万历皇帝命令户部在灾害严重的地区免征赋税一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永定门也经历了曲折的命运。在近代的战乱中,永定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永定门城楼和箭楼被拆毁。幸运的是,21世纪初,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永定门得以复建。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工程启动,经过数年的努力,这座古老的城门再次矗立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

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印花税票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永定门的变迁。从2005年至2008年,原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连续四年发行了以《北京胡同》《北京城门》《北京园林》《北京坛庙》为主题的系列地方版印花税票。这些印花税票不仅展现了首都多样的历史风貌和京味文化内涵,更通过方寸之间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北京中轴线的魅力。在这些印花税票中,永定门作为北京城门的代表之一,以其雄伟的身姿和庄重的神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税票采用了独特的雕刻版技术印制,两边用“十”字异形孔装饰,专用防伪邮票纸制作,紫外线下可见荧光纤维,展示了中国邮票印制技术的高水平。其中,永定门的图案尤为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因为它代表了北京古城门的雄伟与壮丽。

印花税票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记忆。通过这一独特的视角,人们不仅能了解到北京的过去,更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这些色彩斑斓的小票证,还将继续讲述着北京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名城。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