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乡村振兴画卷中的“色彩美学”

2023-09-22 08:23:00 - 中国经济网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绿色乡村游令人心驰神往、金色麦浪承载收获喜悦、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丰收时节,沿着沈阳市郊公路一路畅行,一村一景尽收眼底,路转景移,美不胜收。

记者近日深入沈阳多个乡村走访发现,靓丽的“色彩美学”背后是积极变化:美丽乡村从“盆景”发展为“风景”;品牌加持成了农民增收致富新“武器”;党建“充电”让乡村活力满满。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开。

绿染村屯,乡村旅游正当时

漫步在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传统民房与现代民宿错落有致,农村画室、农家书屋、稻糠浴馆里,茶、咖啡一应俱全,游客乘坐观光小火车在绿意盎然的田园中穿梭……乡村美景与旅游产业交织,活了农村经济,富了当地百姓。

走进单家村,村民们正为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准备着。“我要多备点货,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村里旅游高峰期。”一位在景区售卖烤肠、饮料等零食的村民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单家村精心打造的“稻梦小镇”在社交平台上人气很高。“夏季看巨幅稻田画,冬天畅玩冰雪”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稻梦小镇”采取集中经营模式,村民既可以将住房出租给专业公司,由其改建成民宿,也可以借着村里的产业自建民宿经营。“这个村过去几乎空了,现在不仅有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还吸引了不少新鲜血液。”经营单家村旅游业的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军说。

“依托村企合作,不少村民增加了收入。”兴隆台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玉娜介绍,村民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村企合作获得分红,还可以在旅游区打工、摆摊,全体村民增收超过200万元。“几年前单家村还是只有80多户、相对落后的一个小村庄,随着‘稻梦小镇’的壮大,当地村民成为最早一批受益者。”

乡村旅游经济进行得有声有色的,还有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大丁村。露营烧烤、乡村垂钓、树上木屋……依靠乡村旅游,大丁村“圈”了不少粉丝。

“通过产业融合、村企合作,我们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合资落地了‘丁丁露营’项目。由村集体和社会资本共同经营,预计今年能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黄家街道办事处主任赵苏说,正值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体验露营。

近年来,黄家街道大丁村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亲水游、赏花游、采摘游、野地游等农村休闲旅游项目,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品牌“生金”,特色产品富农家

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是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初秋,沈阳市苏家屯区来胜村,大片金黄色的稻浪翻滚着。记者走在村里,老远就听到农家小院里传出村民们爽朗的笑声。54岁的于广文一边拾掇,一边热情介绍家里的2个温棚、2个冷棚。“油麦菜、油菜十几天就一茬,一棚可卖三四万元,村里还给这些蔬菜‘挂了牌’,现在我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你不知道,原来我种一亩地,费劲巴力才赚300块钱。”

为让村里的农产品卖得更好,来胜村驻村第一书记关俊龙带头接通电商产业链,充分发挥自有农产品品牌优势,来胜村的稻米、棚菜及其深加工产品俏销全国,村里的产业实现“加速跑”。

小梁山西瓜、康平甘薯、辽中葡萄……时下,一大批沈阳的品牌农产品上市销售,丰富人们餐桌的同时,也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秘密武器”。今年上半年,沈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7.5%。

“过去咱得卖力介绍瓜的品质好,现在说是‘小梁山’的,大家都认可。”瓜农老宋正忙着装车运货,他所在的沈阳市新民市梁山镇素有“西瓜之乡”的美誉,全镇西瓜种植面积8.8万亩,产量5.5亿斤,产值2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2%。

为叫响“小梁山西瓜”品牌,当地不断更新品种、改良风味、提高质量,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农产品知名展会等平台开展宣传推介、洽谈对接等活动,提升小梁山西瓜的品牌知名度。如今,小梁山西瓜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市场。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是重要“桥梁”。深耕稻米产业几十年,沈阳辽北七星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洪蕴来十分看重品牌建设,“只有把品牌打响了,才能让更多老百姓看见好产品。”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淑军介绍,近年来,沈阳发力品牌建设“新赛道”,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目前,新民小梁山西瓜、康平甘薯、辽育白牛入选辽宁省首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七星米业等5个品牌获评辽宁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田淑军说。

“红色”引领,美丽乡村入画来

山岚轻浮、草木叠翠,在沈阳市苏家屯区东南部,有一座酷似马的两只耳朵的山峰——马耳山。站在山顶眺望,山脚下拥有大片采摘园的村落便是马耳山村。爬山、看景、采摘,每逢节假日,马耳山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马耳山村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确立“生态立村,旅游强村”发展路线,由村里全资注册旅游开发公司,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村民亲身参与景区建设、管理,独立经营、独立结算。“目前,马耳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达2000余万元。”马耳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尧青说。

经营葡萄采摘园的刘颖是土生土长的马耳山人,她还记得10多年前,村里是“脏乱差”的落后村,家里只有务农一条出路,年收入不超过4万元。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刘颖也在村委会帮助下架起葡萄藤,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家的葡萄园有10多亩地,靠采摘、卖葡萄,一年能有10万元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还多。”刘颖说,“现在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村里治理得干净、漂亮,来爬山的游客都愿意到我们村体验田园风光、拍照打卡。”

变化背后,是马耳山村将“红色乡村”与“绿色旅游”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村里的旅游收益以结余利润上缴、投资村屯环境建设两种方式回馈给村集体,村民富了、环境好了,服务也随之升级,吸引更多游客,形成良性循环。“村党组织将继续探索让党建向服务型和功能型升级,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注入灵魂、提供动力。”王尧青说。

走进沈阳市沈北新区清水台街道后屯村,绿树掩映之下,一幢幢庭院错落有致,村道宽敞整洁,庭院鲜花盛开。“村里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排水沟建成了景观廊道,砂石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现在咱村成了沈阳市首批美丽示范村,生活便利、环境整洁,生活在这里感觉整个人都心情舒畅。”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杨惠玲赞叹不绝。

后屯村的“美丽升级”,离不开党建这个有力抓手。“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水台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雪林说,村里还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治理模式,根据群众参与志愿活动、美丽庭院评比、垃圾分类等给予不同积分,村民用积分可兑换实物奖励,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绿色、金色、红色是乡村最美‘三原色’,我们会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循序渐进推进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田淑军说。(本报记者于也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