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入围名单正式出炉 这场发布会大咖云集、干货满满
记者唐婧北京报道
2023年9月19日,“合普惠新金融——2023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讨暨典型案例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发布会以“融合、守正——中国普惠金融新十年”为主题,旨在总结过去十年我国普惠金融扩面增量提质的优秀经验,并探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理念、新趋势和新路径。
在这场一年一度的普惠金融盛会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金融研究院再度联合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以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3)”入围名单,并就将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3)》(下称《案例集锦》)进行了预发布。
发布会还邀请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绘新形势下的普惠金融发展蓝图,畅谈未来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从宏观视角阐述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十年成就与发展前景,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副秘书长杨紫华、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会长王非及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从行业角度介绍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则基于业务实践分享了该行十五年来小微金融业务的探索与进步。
本次发布会还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担任主持人,与五位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深从业人士就“数字化转型时代的普惠金融”展开深入讨论。正如
执行总编辑陈晨星在欢迎辞中所言,本次研讨会既是集众智,也是聚群力,致力于为关心普惠金融发展的各界人士奉上一场思想盛宴。我国普惠金融如何再上新台阶?
刘峰表示,十年回首,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距离建设包容性、开放性、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普惠金融主要客群较为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凸显了金融健康建设的重要性。银行机构可以在减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帮助微弱主体方面主动作为,将金融健康理念融入战略规划、制度建设、产品研发等普惠金融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当中,与之相适配进行金融能力建设和提升,在组织机制、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优化倾斜,有效提升家庭和个人金融风险意识和水平,维护市场主体财务韧性。
同时,在发展数字普惠成为银行机构共识的当下,不同类型银行机构在转型过程中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自身经营定位、发展需要、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持续提升数字技术投入产出比,进一步充实熟练掌握业务管理与技术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在杨紫华看来,金融科技是融资担保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融资担保业而言,金融科技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解决行业痛点的一项关键举措。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拓展金融服务的获取渠道,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可得可及;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以对传统风控模式进行智能化和标准化改造,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王非认为,在中国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小额贷款公司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重要的、有效的补充力量,这与小额贷款公司普惠性的定位本源密不可分。当前,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在经历了探索期、成长期、稳定期后,进入“机构总量整合优化、贷款结构小额分散、产品服务转型创新”的整合期。这既是响应监管部门政策导向的主动作为,也是顺应事务发展规律的自然选择。总体而言,围绕数字化建设、产业链融合,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差异化发展和普惠金融服务的长期性,深耕细作,开展了大量贴合实际、量力而行的服务转型和产品创新,不仅丰富了金融产品种类,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效。
任兴磊指出,在数字化手段不断应用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覆盖全国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调研发现,在实际业务中,普惠客户往往财务信息不全、信贷数据缺失,信息极为不对称,严重困扰普惠金融发展。为了缓解普惠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近年来商业银行尝试借助水电、燃气、环保、法律诉讼、税务等非结构化信息,构筑起商业场景并设计线上普惠产品,来判断企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都或多或少存在数据碎片化、挖掘成本高、准确性低、客户画像单一等问题。
对此,任兴磊认为,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个类似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一样的、覆盖全国的公共征信数据平台,使其可以获取多维度数据来识别和判断普惠客户的风险,从根本上缓释普惠金融发展的信息获取成本高的问题。
石杰介绍,近年来民生银行主动变革、融合创新,启动小微业务新模式转型,旨在于深度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聚焦“线上化、信用化、法人化”,通过业务模式、产品体系、服务渠道、风控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实现由单一的贷款服务向客群经营与综合服务的转变。
在《案例集锦》的预发布环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提出,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阶段有三大方向值得重点关注:一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和内涵不断扩展,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普惠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有效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作用,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服务保障功能,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三是普惠金融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健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制度规则和基层治理,加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再度大放异彩
本次发布会同时揭晓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3)”入围名单。今年4月,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金融研究院联合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以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单位开展“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3)征集”活动。
本次征集活动得到了行业机构的密切关注和热烈参与,共获得530家单位的761个案例,主要来自各地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银行、理财子、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以及数家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本次案例评选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流程,顺利完成了案例征集、参评资格初审、网络投票、各协会复审推荐和专家评委线上评审等环节,最终有112个案例从761个参评案例脱颖而出,并入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3)”名单。
从行业看,112个入围案例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81个、融资担保公司12个、财务公司7个、小贷公司8个、其他机构4个。
从类别看,入围的112个案例包括33个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案例、7个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案例、22个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案例、38个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案例以及12个普惠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继续在今年的案例征集活动中大放异彩。例如,平安普惠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出智能机器人,能够与客户进行多轮对话,且已经应用在业务当中。目前正在尝试训练封闭域的生成式对话引擎,以更好更智能地满足客户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拓宽小微金融服务半径。
又如,西岸小贷依托借款人在平台的多维度经营数据,通过数字技术深度分析,建立风控模型为借款人评估合理授信额度。这种方式摆脱了传统金融对固定资产评估的依赖,轻资产运营的小微企业可据此增信,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
还有金融机构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个体工商户、自雇人士群体普遍抵质押资产不足、征信欠缺且广泛分散在县乡区域、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痛点。兴业消费金融推出的“家庭消费贷”通过送贷上门、纯信用无担保、人机结合审批的服务组合拳,打破了传统授信准入门槛,以客户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消费需求为落脚点,满足客户合理适度的消费需求。
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普惠金融就致力于颠覆金融资源向头部集聚的“二八”定律,要让金融服务以可负担的成本和可持续的方式惠及大多数群体。这份“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3)”入围名单以及后续出版的《案例集锦》不仅可以作为从业者的案头书,对金融创新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一朝集成册,以待后来人,在共同富裕的新蓝图下,我国普惠金融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着更多元、更平等的新目标持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