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到之处皆掌声《丝路花雨》的经典 源自文化来自人民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马志宇陈星宇)1月2日晚,当《丝路花雨》中的敦煌舞真实而震撼地呈现在乌鲁木齐观众眼前的时候,这种来自中华文化基因的唤醒,很难抵挡。
这正是经典文艺作品的魅力,源自厚重的文化底蕴,来自日常生活的表达所撞击的共鸣。
1979年9月27日晚,舞剧《丝路花雨》首度亮相北京,首演大获成功,轰动首都文艺界。今天的流行语来评说,《丝路花雨》是“出道即是巅峰”。
其实,《丝路花雨》的“出道即巅峰”的艺术成功离不开当时国内文化界名家的悉心指导,而作家、古代服饰史学者沈从文便是其中一位。
2006年出版的《沈从文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版)里记录了一封沈从文写给长子沈龙朱的家信,沈从文致信长子沈龙朱夫妇,“……只是敦煌莫高窟地高,或尚去看三五天,估计后天即可去那边。……那边还有不少人在等着,看三几天即返回来看新舞剧《丝路……》什么。是甘肃省歌舞团演的,一定还好。”致信的落款日期是1979年8月24日。
纪录片《丝路花雨》中采访了这部舞剧2008版、2016版艺术总监陆金龙,他说舞剧在1979年北京首演前,邀请了多位文化学者参加舞剧《丝路花雨》的观摩会,沈从文是作为服饰文化专家出席的。
这些专家都对敦煌文化有着深切的感受,他们先去了敦煌观看了莫高窟,才又折回兰州欣赏了舞剧。
舞剧《丝路花雨》的第一代造型设计杨树云在纪录片《丝路花雨》中回忆说,沈从文在看完后很兴奋,一再表示太美了。他在座谈会上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杨树云记得沈从文对他的指导,说一个女人身上最美的地方是头发,他说女演员发饰太多了,要他减掉一些。杨树云采纳了沈从文的建议,减少了舞蹈演员的头饰,增添了女性的自然柔美。
由于包括沈从文、舞蹈教育家吴晓邦等专家的尽心指导,《丝路花雨》面目大新,而真心喜欢此剧的文化界人士也也为其热心宣传,终使《丝路花雨》终成功绽放在首都。
从此《丝路花雨》长演不衰,历经四版演变,访演40多国和地区,演出场次超3000场,成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之作,一直屹立于中国民族艺术巅峰。
1月2日晚乌鲁木齐京剧院上演《丝路花雨》,对于中学美术教师徐小华来说,是第二次在剧场中观看。即便如此,她依旧深深折服于这部舞剧美术和造型的华丽与厚重的历史感。“2011年我在新疆人民会堂第一次看到了《丝路花雨》,那种现场的艺术震撼很难用语言表达。11年过去了,我还能在乌鲁木齐看到这部舞剧,它所呈现的艺术魅力依旧深深打动了我。”徐小华认为,越来越多的像《丝路花雨》这样的经典剧目出现在乌鲁木齐舞台上,正是乌鲁木齐人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佐证。
今天,乌鲁木齐的演出场所,不仅得见《丝路花雨》这样跨越40载历久弥新的经典舞剧,也能承载《张骞》《五星出东方》这些新排剧目,恰是乌鲁木齐演出市场日益活跃的映射。
2023年新年之际,被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的《丝路花雨》,在1月2日,1月3日连续两场亮相乌鲁木齐,再度展现它的强大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无尽的掌声与美誉依然会属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