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调涨最低工资标准,让低收入群体更有尊严

2023-01-03 20:52:57 - 中国青年报

稳步调涨最低工资标准,让低收入群体更有尊严

1月2日,人社部官网发布了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4个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000元及以上。其中,上海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最高,达到2590元,深圳、北京、广东(除深圳外)、江苏、浙江等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23年,又有一些地区进一步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河北、贵州两省的新标准,分别于今年1月、2月落地实施。

最低工资标准的高低,纵然只与一小部分劳动者直接相关。但是,这一标准的变化方向,却体现着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为生活最艰难、最困顿的低收入群体“兜底”,又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他们的生活与尊严。

从统计数据上看,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都比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高出一截。但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运转,总有一些“性价比”不那么高的工作需要有人来做,也总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议价能力的人需要找份工作。这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存在,可以为这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划出一条“底线”。这既能防止雇主对劳动者恶意压价,也能避免劳动者之间因恶性竞争而“双输”的局面出现。

在雇主面前,最低工资标准能在法律层面上赋予低收入群体索要合理报酬的底气,让他们对自己的劳动价值更有自信。而在日常生活中,低收入群体工资与生活水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直观。不论是精神上的自我认同,还是物质上的吃饱穿暖,都能让低收入群体更有尊严。也只有让所有劳动者都能有尊严地生活、有尊严地奋斗,健康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进程中,中国与中国人民不断突破着发展与进步、繁荣与富裕的“上限”。与此同时,国民生活水平“下限”的同步提高,也是民族复兴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论是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还是不断适时上调各地最低工资水平,都是在拉高这道对社会有重要承托作用的“下限”。

正如中国业已完成的脱贫攻坚战不仅与贫困县、贫困户有关一样,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也不仅与收入金字塔最底部的劳动者有关。这一标准的提升,既能在收入端更好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也能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平均议价能力、释放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进而将经济红利传导到更多人身上。从本质上看,越是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尊重的社会,越能激发起人们干事创业的活力。

当然,作为一项政策工具,最低工资标准不可能只有涨的好处、没有涨的坏处。在经济学界,就有研究者提出:提高最低工资可能会对社会就业状况造成伤害。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担忧,是因为提高最低工资,可能会让一些雇主在计算成本与收益之后,倾向于少雇人或不雇人,进而拉高失业率,损害经济发展。但是,从理论研究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这一论断只在某些情况下成立,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其中最主要的一项限制条件,就是最低工资已经“过高”。

多高算是“过高”?此前,一项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如果将最低工资设为工资中位数的38%,并不会对就业产生显著影响;倘若将最低工资设为工资中位数的60%以上,则能观察到青年失业率明显上升。以此作为参考,中国当前的最低工资肯定不算“过高”,也仍有在未来进一步调涨的空间。

具体而言,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进度,还需与实际经济形势紧密结合,既不该刻舟求剑、迟迟不涨,也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从主观愿望上看,我们希望所有劳动者都能挣得更多,有更美好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抓好发展这条主线,也要让分配更加公平,使社会保障更加完善。

责任编辑:任冠青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