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五大突破女性成为第一受益者

2024-01-03 06:17:07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医药科技五大突破女性成为第一受益者

医药科技五大突破女性成为第一受益者

    女性作为人才结构中的重要资源,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女性的一生承担着职业女性、女儿、妻子、妈妈等多重角色,她们的健康关乎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和睦与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医疗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的思维与创新研究引发医药健康领域科技的革命,更多的医药和医疗设备、健康产品被发明、被生产,创新药械加速获批、创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一切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而女性群体正是医药科技进步的第一受益者。如今,女性生育力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全社会更加关注女性健康及未来发展,提供完善的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解决女性群体面临的实际困境。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新时期女性健康事业面临新环境、新期待、新需求、新挑战,医药科技发展可以为此注入更多的倾注与活力,提升女性健康水平,将为创造家庭美好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突破一 我国每年有几百万新发癌症患者,其中超过70%的年轻女性患者治愈后有生育需求,但放化疗过程常常严重损伤她们的卵巢功能。据估算,每年至少有超过100万女童和育龄女性,因为疾病治疗丧失生育能力——

    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让更多的女性释放生育潜能

    日前,被称为“冻存婴儿之母”的阮祥燕博士发出呼吁,在生育率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尽量降低由医源性因素导致的生育力丧失概率。

    生育力保存是指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或妇科手术获取并保存卵子或生殖组织的方法和手段,待有生育要求时再回移体内。目前,生育力保存有三种办法:胚胎冷冻保存、卵母细胞冻存、卵巢组织冻存。其中,胚胎冷冻保存6年内不影响胚胎复苏后的存活率、着床率、妊娠率、活产率及子代出生缺陷率;而卵母细胞冻存主要针对未婚高龄女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也是青春期前保存生育力的唯一方法。该技术不仅可以恢复女性生育能力,95%的移植卵巢组织女性的卵巢内分泌功能也能得到恢复,这为许多女性肿瘤患者带来生育希望。

    在当前新兴技术中,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技术目前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人工卵巢更是新兴的辅助生殖技术发展方向。相信随着治疗手段的提升与创新,女性生育能力丧失及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突破二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提出《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中国作为承诺国,提出了在2030年要实现“90-70-90”的战略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接种HPV疫苗,70%的女性至少在35岁和45岁时分别接受一次规范筛查,90%确诊宫颈疾病患者得到治疗——

    宫颈癌防治与筛查方法多样化,助力国家战略实施

    2023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提出要积极推广宫颈癌筛查和诊疗适宜技术,探索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宫颈癌筛查和诊疗服务流程。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数智技术为解决大规模人群检测和接种疫苗的高成本问题提供了解决新方案。

    值得高兴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宫颈癌防治领域取得诸多进展。国家癌症中心在3月份发布的最新一期统计数据显示,相较于2020年公布的数据,宫颈癌死亡病例明显下降,从5.9万人下降至3.3万余人。这充分证明了宫颈癌防治领域取得的成果。

    目前,高危型HPV核酸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了两个国产试剂盒用作宫颈癌的初筛和联合筛查以及分流筛查。针对甲基化这种宫颈癌筛查的新方式,国内科研工作者加大研发力度,目前已有3个甲基化检测产品获批。与此同时,我国已开发了越来越多的产品用于HPV16、18等分型检测,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通过HPV mRNA检测可直观了解病毒基因转录表达情况,评估宫颈癌变的风险与发展趋势,这些筛查方法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与实施。

    目前,HPV疫苗研发技术日趋成熟,除了HPV预防性疫苗,用来治疗HPV感染导致的宫颈上皮内损害以及宫颈癌的HPV治疗性疫苗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期待我国治疗性疫苗能早日问世。

    突破三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患儿约90万例,胎儿畸形仍是医学面临的重要难题。采取产前诊断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对降低出生缺陷,避免因为治疗性引产带来的孕妇身心创伤具有重要意义——

    降低出生缺陷,生殖遗传研究领域有新突破

    自三胎政策推行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高龄生产,这对因生殖遗传而导致的染色体异常出生缺陷的防控提出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在孕前、孕期采取了一系列针对预防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与2011年相比,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3‰、2.7‰降至1.1‰和1.2‰,下降幅度均超过50%。

    目前出生缺陷防控包含三个方面,一级预防是对隐性疾病的筛查,对已知单基因病甚至多基因病进行胚胎的遗传学诊断。二级预防是在孕早期发现一些严重的致死致畸情况,及时终止妊娠,减少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是对于如先天性心脏病等不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及时进行药物及手术治疗。目前,我国在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上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进行普通人群大规模的出生缺陷防控,需要更精准、更可靠的筛查方法。2023年,我国生殖遗传领域又有了新突破。目前,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采集孕妇孕中期的血液,除了检测胎儿染色体的微缺失和微重复,还可以检测一些新发突变,像软骨发育不全、努南综合征以及早发婴幼儿癫痫等疾病,通过这种称之为NIPT2的三合一无创产前筛查新技术,一些没有结构异常,超声无法检测到的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超早期诊断,灵敏度达到100%,特异性达到99.3%。

    突破四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41.6万。而随着我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的提升,患者不仅对治疗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长期生存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慢病化管理,乳腺癌患者长期带瘤生存成为现实

    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的创新进步,乳腺癌治疗已经有了多种手段,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而单抗、双抗以及抗体偶联药物的出现,让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0%左右。如今,乳腺癌已经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很大一部分患者实现了带瘤生存。

    2023年12月《乳腺癌多学科诊疗标准与规范(2023年版)》发布,乳腺癌多学科诊疗由此有了“标准规范”。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模式的确立,让更多的早期乳腺癌被检出,并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确定最精准的治疗方式,最终实现从诊断、治疗到随访的全周期管理,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手段也正朝着多元化发展,随着患者对乳腺癌治疗后更好回归社会的需求,实施保乳手术以及全乳切除后乳房再造手术的患者比例大幅提高。而保乳手术联合放疗、靶向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的疗效也在日益提高,即便对于无法进行保乳的患者,也可以选择全乳切除术后联合乳房再造术,或者在手术几年后再对患者进行乳房重建,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创伤。

    突破五 更年期患者对于更年期的认识,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恐惧、担心到逐渐了解,再到接纳绝经激素治疗的过程。更年期门诊也经历了从稀有到普及,从单一治疗到多学科协作的发展历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对更年期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包括基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等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很好地提供相应的诊疗服务,带给患者越来越好的就医体验——

    多学科诊疗新模式,一站式解决更年期综合管理难题

    在二三十年前,人们曾一度将“更年期”一词视为贬义,更年期门诊更是寥寥无几。而现在,更年期门诊已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如今的更年期门诊,还赋予了科技的内涵,引入医疗大数据管理和人工智能,包括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移动医疗穿戴式的设备以及未来的数字疗法等,让更年期患者的信息管理更加有序和可溯源。此外,一些预测的模型也可以为医生决策方案提供帮助。这种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式能够精准地辅助医生诊疗,为患者带来可预期的更好的健康结局。

    难能可贵的是,更年期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建立,为更年期综合管理一日门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众所周知,更年期不仅仅关乎卵巢功能衰退这个单一的问题,还与生理机体衰退、心理变化等相关,投射的症状涉及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多学科诊疗模式回应了更年期患者健康保健的全方位需求,尤其是诊疗过程高效且有效。在患者最大化获益的同时,还带动妇科、护理部、营养科、中医科、心理科、药剂科等多科室协同发展,推动多学科合作深入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