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特色”,整体政策趋向如何?这个学院专家这样解读

2023-11-03 18:20:3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特色”,整体政策趋向如何?这个学院专家这样解读

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一备受关注的金融会议传递了怎样的导向?未来整体金融政策趋向如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金融专家。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金融强国”“中国特色”是本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之一。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认为,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鲜明导向。不断完善党管金融的体制机制,将有助于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落实到金融发展工作中。在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的过程中,我们仍需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过去六年,我国金融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持续推进,金融监管不断加强。这些都需要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改革时机。从政策角度,未来整体金融政策将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优服务。比如,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并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等。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风险,主要是哪些风险,如何防范化解?盛松成认为,这次会议提出的防范化解风险,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风险。会议首次提出“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并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这不仅要求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而且需要构建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通过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二是地方债务风险。近年来,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土地出让金下降及有关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地方债务压力凸显。调整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适当提升中央政府债务,健全转移支付等措施都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优化央地关系的可行之策。三是金融业自身风险,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它们的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面对冲击时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因此,要压实相关主体责任,做好常态化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不断提升抗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会议明确提到“发挥好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目前,中国保险和国际上的保险区别在哪儿?今后,保险行业将如何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王任轩认为,与国际发达市场的保险业相比,中国保险业仍然相对年轻。这种差异意味着中国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还处于业务周期的初期阶段。因此,他们收的总保费,或者说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还在快速增长,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险的好处。另一方面,这些保险公司还没开始担心他们的负债,或者说还没开始担心需要进行的未来赔付,至少与国际同行相比,后者需要不断考虑如何匹配利率、人口发展等方面的负债。时间差异也意味着中国的保险监管并不像国际保险行业那样严格,这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根据研究,美国和欧洲的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应对潜在风险所需的资本缓冲有细致的规定,而在中国,这种规定不那么严格,这为中国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鉴于这一背景,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着风险和机遇。中国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可能会看到他们的资产增长迅速减缓,甚至比他们的预期还要快。另一方面,鉴于保险监管的灵活性,创新的资产管理和监管可能促进保险业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从长期发展看,这可能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保险产业的一个方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