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失信、限高:压垮创业者的三座大山
现在的创新创业,自己人和自己人打起来了,这算什么程度的“内卷”?
最近,创新创业圈出了篇好文。
《中国企业家》杂志访谈了“花加”创始人王柯,标题是《花加创始人:微信仅剩的23块零钱也被封了》。
我很高兴,对于创业家的生存现状,行业能有如此高的关注度。
现在的创新创业,既发展到了新高度,但也积累了尖锐问题。我们需要把问题摆上台面,充分沟通,友好地逐个击破。
-01 -
文章提到了花加的生存现状:曾经融资6轮,融资金额近2亿,年营收最高达8亿。但受3年大疫+经营失误影响,近期被数百家供应商起诉,几百万资金被冻结。
目前的状态是,公司被失信+限高,还在走出困境的路上。
文章还提到了其他创业家的现状。
比如一位60-70岁的房企老板,想给孙子买根棒棒糖,但因为被封,微信一分钱也没有,只能作罢。
当然,近期还有一篇文章值得关注——《创业者,该死吗》
纽诺教育创始人也曾披露,因被投资人起诉(回购股份),负债数千万,不仅卖掉所有房子,医保也被冻结,两口子患病后,看病的钱都是问题。
这类矛盾,最近2年挺突出的。
铅笔道是一家媒体,能接到各种“求报道”的线索。2022-2023年,因创业不顺陷入巨额债务的线索,是往年的3-5倍。
我的感受是:现在的创新创业圈挺内卷。我这里说的“内卷”,指的不是和竞争对手的内卷,而是自己人和自己人打起来了。创业家有哪些自己人?股东、供应商、员工。
某种程度上说,花加也算是幸运的,它只是被供应商起诉,而它过往的6轮投资人,没在这时候给他“添麻烦”。
我见过很多更严峻的案例。公司经营状况严峻,裁了很多人,付不起工资+赔偿金,被员工起诉;拖欠供应商货款,被供应商起诉;投资人周期到了,要求强制回购。
一旦困境发生,很多创业家被套上3层“紧箍咒”,哪一层都不好解脱。
公司如果规模不大,创始人还能“卖房+卖车+借钱”解决。据铅笔道统计,公司但凡300人以上,资金缺口往往几千万级别,创始人的多数结局会是“失信+限高”。
尤其是今年,这些案例非常常见。
-02-
我个人认为,造成以上局面,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无比正确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资本化”这件事,真的跟99.99999%的创业家没有关系,但行业把它“群众化”了,大家一拥而上了。
什么叫资本化?简单来说就是融资+上市。
我们反复统计过一组数字,中国有1.5亿市场主体,6000万中小企业——但你知道过去10年,有多少公司有资本化的可能性吗?10年大约是20万个公司,平均每年2万个。
我说的“可能性”,是指VC愿意看一眼的项目,而不是融到资的公司。
这里面有多少公司能融到资?几千个。行情好时超过5000家,行业一般时不到5000家。
这里面又有多少公司能上市?几百家。行情好时超过400家,行情一般时不到400家(A股)。
这些数字,我们要对比起来看。
2万家公司里,只有几千家融到资,说明什么?说明大部分企业和资本化没关系。
几千家融到资到几百家上市,说明什么?
说明大部分企业会上市失败,主流结局是创业失败,非主流结局是被并购,或者变成一家“赚钱公司”。
创业失败后,创业家会发生什么?据我过去7-8年的观察,极少人能全身而退,大部分人会背负债务,公司越大,债务越大。
哪些创业家能全身而退?俞敏洪、雷军这种——不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会在公司放一笔钱,用于天灾人祸。
俞敏洪说:“即使新东方突然倒闭,我也有足够的资金来解决员工遣散和退款问题。”
雷军是最近才披露也有类似习惯。他说曾经有一次公司发不出工资,自己焦虑了很多个晚上,以至于后来,一定要在账上留18个月工资,天塌了都不许动。
但现实中,这样的创业者太少了:但凡出现状况,都会想着“明天会更好”,再挺一挺,再卖一套房就会好了,再借1000万就好了,再融2000万就好了。逃避失败是人的本性。
-03 -
“资本化”这件事被“群众化”后,会有什么代价?代价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从创业家角度看,失败者远远大于成功者,极度不平衡;从投资人角度看,收回的资金远远少于投出资金,极度不平衡;从LP(基金背后的出资人)角度看,赚钱的LP远远少于亏钱的LP,极度不平衡。
大部分情况下,以上三方都会认为:创业都是一项性价比极低的买卖。于是,LP把压力推给投资人,投资人把压力推给创业家。
到了创业家这一步,压力无法再往下传导了:他的下面是员工,员工也靠他。
于是大部分情况下,创业家成了“创新创业”风险兜底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也不是坏人,融来的钱也没有花在自己身上,也是用在了“别人”身上,比如员工工资、采购原料、市场营销等,也是市场经济贡献者。
即便多数公司最终失败,但也成了一剂极富营养的肥料,无形地滋养了“创新创业”这片沃土。他们曾留下的案例和经验,也将滋润后来人。
当然,他们必须承担经营失败的结果,比如偿还债务、回购股权——这些都是应该的,但我希望行业不要树立一种对立情绪,比如他们就是坏人,就该死,就应该冻结医保、零钱,就该把他们彻底“击倒”。
这些现象是不好的。
在这里,我想引述《十四五规划》中的一段话(第20页):“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
我们要的是共赢,而不是对立。
-04 -
那么未来,创新创业要往哪里走?
我个人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有必要继续,只是“资本化”这件事,不要追求数量了。未来,大部分的公司只会优秀,但不会卓越。
我和很多投资人讨论过,在“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旧时代的创业家位置会在哪?
这里的“旧时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赛道:教育培训、金融信托、消费升级、互联网等。
我们得出的共识是:一部分人会继续创新创业,做成一家赚钱的公司;一部分人会加入科技公司,由一把手变成二把手、三把手,辅佐他人创业。还有极少数人能切换赛道成功,干成一家新时代的科技上市公司。
因此,资本化不必追求数量,科技公司资本化更是如此。
我们要吸取过去7-8年的经验,不要大模型火了就都去干大模型,不要芯片火了就都去干芯片,不要新能源火了就都去造车,不要生物医药火了就都去干抗癌药。
泡沫带来的惯性,后遗症很大,已经波及科技产业。
大约9月份,一位科技公司创始人向铅笔道反映,自己已经负债千万级,已被限高+纳入失信人。他是一位知名院校博士,初次创业,已经不敢面对未来人生:年龄30多岁,至今未婚,也不知道如何摆脱眼下困境。
“科技公司资本化”一旦被过多人参与,从单体伤害深度看,必然会远超过去7-8年:它的单体融资金额偏高。据铅笔道DATA数据,其A轮的融资中位数便突破1亿元。
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科技创业者签署“个人回购协议”的概率更高。这些公司一旦经营失败,创始人将背负更高的风险。
无论如何,相信大家都不愿看到一个局面:几年后,我们尊重的科学家、教授因创业失败而失信、限高,最终难以在科技创新上发光发热。
这恐怕是全社会难以承受的牺牲和遗憾。因此,建设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我们人人有责。
铅笔道是一家创新创业媒体,也有责任披露我们看到的风险。我们也欢迎大家投稿,写出你们的创业故事,投稿邮箱qianbidao@pencil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