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逾2倍,全国首单“蓝碳”拍到106元/吨,是炒作还是真需求?
每经记者夏冰 每经编辑张海妮
全国首次以拍卖方式进行的蓝碳交易,一出场就获得个“好彩头”。
2月28日下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在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落槌。当地西沪港渔业一年约2340.1吨的碳汇量,以每吨106元的价格成交,较起拍价(30元/吨)溢价逾2倍。来自宁波象山的浙江易锻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企业和机构的多轮竞价较量后,最终以24.8万余元总价竞拍成功。
据《宁波晚报》报道,蓝碳竞拍成功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即将重启,控排企业通过碳抵消及时完成履约的刚性需求将得到释放,而此次购买碳汇量就是作为储备,用于将来的碳抵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每吨106元的成交价格,是近期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CEA(近期约为每吨55元)的近两倍,而以此价格成交,尽管一方面也令蓝碳价值成为共识,但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却表示,蓝碳目前还面临着衡量和标准化尚不成熟,交易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的局面,以及是否有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制机制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对全国碳市场价格影响几何?
与大家熟知的森林“绿碳”等其他碳汇相比,蓝碳又称“海洋碳汇”,这个概念最早是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提出的。具体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
蓝碳作为捕捉二氧化碳的高手、储存二氧化碳的宝库,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的背景下,全球蓝碳交易日益活跃,主要集中在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三大类滨海生态系统。
地理区位造就了象山在蓝碳资源上禀赋优越,拥有大量海洋碳汇生物。此次在象山拍卖的“蓝碳”,主要由西沪港“西沪三宝”创造,包括海带、坛紫菜和浒苔,均属于藻类,它们作为碳汇渔业,具有很强的吸碳固碳能力。为了摸清西沪港“蓝碳”家底,去年7月,象山方面委托宁波海洋研究院进行碳汇量核算。通过监测、认证审核、核证等规范程序,确定西沪港2340.1吨二氧化碳的碳汇量。
对于“蓝碳”这个新鲜事物,如何反映它的市场价格是个难题。而此次选择市场化的拍卖方式,并最终拍出106元/吨的价格,也被认为是一种市场价值发现,该价格也成为目前国内已有成交的蓝碳中的最高价格。
而上述价格较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价明显高了不少,微信公众号“全国碳交易”数据显示,3月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000吨,成交额55000元,开盘价和收盘价均为55元/吨。
那么,此次是何原因能拍出高价?而其又对全国碳市场碳配额价格有什么影响?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绿金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教授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此次蓝碳拍卖确实是海洋碳汇价值实现的有益创新,但由于蓝碳领域还存在所有权不明确、交易制度不成熟、与全国碳市场未直接关联等尚待解决的问题,短期内对碳价的影响预计还不明显;然而,从长期视角来看,庞大的海洋碳汇储量,待方法学成熟、交易制度完善、上位法明确等有利条件具备后,无疑将为碳市场提供新的交易触角,进一步彰显碳资产的价值,从而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以及碳价。
首拍“蓝碳”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蓝碳尽管被企业认为是属于广泛意义上CCER的一种,企业将其购买下来,也是为了日后进行碳抵消之用,但从严格意义来说,其后续能否被纳入CCER核算,尚待政策进一步明朗。
“严格说来,象山蓝碳项目应该还称不上CCER,可能类似浙江地方的碳普惠项目,有其特殊性。”上海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认为,拍卖出高价,也可能是由于CCER市场较长时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企业追求绿色低碳品牌效应等原因造成此次蓝碳拍卖价格高企。“这个项目是个个例,应对配额价格不会有太大影响,配额价格应该主要还是与配额分配机制有关,其价格会因为碳排放控制的严格而导致价格上涨,与CCER还不是最相关,特别是预计CCER即将放开引入增量的情况下。”
蓝碳交易尚在起步阶段
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从公告一发布就受到各方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但此次拍卖的成功,也为未来准确衡量海洋碳汇的价值,对宁波实现海洋碳汇交易乃至成立全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具有前瞻价值。
但与此同时,蓝碳目前尽管已有统一的核算方法学,但交易还多以地方创新的形式开展,尚未有全国性部署。
记者梳理发现,在此次宁波蓝碳交易成交之前,全国还有4笔发生于地方的海洋碳汇交易,分别是2021年4月的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2022年1月,福建连江县完成了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2022年5月,海南三江农场的红树林修复项目;2022年10月,福建首笔以数字人民币采购1000吨的海洋渔业碳汇交易。
2022年,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行业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标志着我国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实现零的突破,该《方法》也已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事实上,蓝碳交易在我国仍属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有涉及蓝碳的碳减排项目开发方法学,蓝碳衡量和标准化尚不成熟;另外,CCER市场在暂停前也未曾核证与签发蓝碳项目减排量,蓝碳交易市场体系、交易机制尚不完整,蓝碳市场交易监管主体不明确,国内现有的蓝碳交易,大多是买方与卖方直接交易的市场创新活动,交易上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本次宁波象山落地的蓝碳拍卖交易亦是将海洋中心城市的生态价值正外部化、协同提升海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地方性有益创新实践,有望激发市场对于蓝碳的关注与投入。”施懿宸分析指出。
CCER成为稀缺资源
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碳排放配额之外的另一个交易标的,同时也是重要补充,CCER市场自2017年起已经暂停了6年,而其何时重启也成为当前市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近期,CCER市场重启消息接连不断。
此前,北京绿交所董事长王乃祥曾公开表示,目前,注册登记系统已完成减排项目、减排量的登记、签发等全流程业务功能开发;交易系统方面,已具备交易主体管理、交易组织、交割结算、风控监管等核心业务功能。两系统已具备接受主管部门验收的条件。
“随着北京绿色交易所在多个场合表明正在推进CCER交易重启,市场呼声愈加强烈,同时也表明了企业自愿减排市场的潜在活力可观。”施懿宸指出,CCER是全国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履约单位在完成年度履约目标时可以用于抵消的自愿减排量,抵消比例根据市场规则而定。从过往经验来看,CCER价格相较碳排放权配额价格较低,因而市场需求旺盛。此外,随着社会各界环境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许多非履约单位也开始储备CCER,以实现自定的碳中和目标。由此可见,未来CCER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不少通过采取提早囤积CCER,用于未来抵消的企业囤积行为。
从国家发改委审批备案的CCER项目类型看,风电、光伏、农村户用沼气、水电等项目较多。当前各级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中都提到了要发挥可再生电力、林业碳汇等项目在碳市场中的作用。这些项目想进入碳市场,只有通过CCER。根据此前的碳市场规则,全国碳市场中的控排企业允许使用5%的CCER。值得注意的是,CCER全国市场暂停后,项目相对稀缺。
按照我国碳市场当前体量40亿吨来计算,只有每年的CCER供应量超过2亿吨,CCER的价格才可能低于配额的价格。但目前来看,市场上CCER存量仅有1000万吨,CCER成为稀缺资源。
对此,齐康对记者分析称,目前来看,CCER项目长期没有增量项目进入,因此处于相对紧缺状态。CCER预计目前存量不到1000万吨,考虑到履约期要到今年底,如近期CCER放开的话,考虑到开发注册有一定时间,有可能今年年内CCER仍保持相对紧缺的态势,当然不排除有简易程序的可能性。
另外,采访中,商道纵横零碳倡议项目首席顾问曹原也告诉记者,“目前社会上出现的‘CCER’或碳汇项目拍卖,很可能是刻意炒作概念。首先,这类所谓拍卖或交易,通常是一次性的宣传活动,找几家单位商定一个价格,比如100块钱每吨,象征性买几十吨,未必真有交割结算,目标是‘制造’一个高价格,让原本没有价值的‘碳汇资产’凭空有了一个估值的对价。其次,减碳项目或碳汇项目存在机制瑕疵,在国际上都有极大争议——这些所谓CCER或碳汇项目大多是‘搭便车’,很难证明其‘额外性’、固碳量不确定性很大。若用来抵消企业的真实排放,反而拖累社会减碳努力。”
曹原介绍,在国际层面,之前CDM(清洁发展机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巴黎协定有关类似项目减碳额、碳抵消和碳交易的“第六条”始终没有形成共识。从国内情况来看,“CCER”未来如何“重启”仍有巨大不确定性,例如,是否沿用项目与基准线方法?允许哪些类型的项目?如何审批核发?目前都不明朗。“现在偶尔几个拍卖或交易,做个价格出来炒热点,很可能误导社会,高估此类项目的价值。这种情况下面对类似交易,我认为是要非常谨慎(地)看待,不宜跟风。”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41191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