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两远”问题怎么破?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从超需定位到市场定位

2024-03-03 16:35:58 - 媒体滚动

转自:北京商报

3月3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机场的“两远”问题一直影响着旅客的出行体验。一是机场越建越远,离市区五六十公里也不在少数,旅客往往需要提前3个小时以上出门;二是机场的登机点远,部分机场由于候机楼较大,旅客步行很久才能到达登机点,民航运输难以发挥效率作用。而造成机场“两远”问题的根源许多在于机场“超需定位”,对此,王煜建议,机场在规划阶段,深入分析机场功能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和建设,靠近经济辐射中心、借鉴“一场多楼”经验,进一步提高出行效率。

机场“两远”问题怎么破?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从超需定位到市场定位

选址:靠近经济辐射中心

机场不仅是输送旅客的枢纽,还承担着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任,在选址上需要重点考量。

一直以来,机场选址距离市区较远是旅客出行的痛点之一。王煜建议,机场选址靠近经济辐射中心,提高出行效率。地面交通尽可能靠近或成为市内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提高机场出行使用的方便性和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减少旅客耗时和舟车劳顿。

早在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发布《民用运输机场选址规范》,其中要求场址应与主要服务城市(或景区等)距离适中,地面交通便利;进离场航线宜避开城市上空。

王煜表示,若城市远期对航空需求量较大,可采取“一市多场”模式,并考虑空域资源和地面交通的承载能力和效率,就近规划建设两个或多个规模适中的机场,来分散运营和保障的压力。机场靠近城市商圈,将大幅便利商旅出行,有助于城市总部经济、航空都市经济的发展,国内航空都市经济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和机场远离市区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但交通不便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王煜建议,加大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机场建立后,能迅速联通国内乃至全球,加速中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汇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

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国家民用运输机场要达到400个左右,目前259个机场,完成约65%,其中中西部机场约占44%。王煜建议,“十四五”和“十五五”固定资产投入中加大民航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的投入比重,新开、加密东部发达地区至中西部的航线,促进东西部产业转移,方便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往来,架起空中桥梁支持经济建设。

规模:适中,以实用便利、资源节约为主

在机场建设过程中,候机楼的规划设计与旅客息息相关。规模适中的候机楼更加便于旅客出行、候机。在社交媒体上,有旅客反映部分机场候机楼过大、旅客到达登机口用时较长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王煜建议,机场候机楼建设规模适中,以实用便利、资源节约为主。候机楼规模的增大导致旅客步行距离过长,且建设成本高、运行能耗大。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和机场定位,建设规模体量适中、资源节约型的候机楼,让旅客不用在机场里“远行”。

民航局发布的《运输机场航站楼规划设计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显示,航站楼设计容量应与预测的航空业务量相匹配。应基于设计容量、使用性质确定单体航站楼的面积规模,并明确典型高峰小时流量、机坪规模、内外部交通等方面的设计参数。

王煜还认为,即便是大型枢纽机场,也尽可能采取“一场多楼”模式,修建多个体量适中的候机楼,替代“大体量、大跨度、高难度”大型单体候机楼,方便旅客的同时,降低成本,节能减排。

大都市:借鉴“一场多楼”

面对机场的整体规划、建设,王煜还建议,借鉴欧美大都市“一场多楼”的经验。例如,美国纽约市三大机场离市区均在26公里以内,最近的拉瓜迪亚机场离曼哈顿市区仅有14公里,且单个候机楼面积基本在十万平方米的水平,三个机场13个候机楼2019年保障旅客量1.4亿人次。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也基本采取此类模式。

其实,近年来国内多个机场纷纷进行了扩建,相继迈进双航站楼甚至多个航站楼时代。2023年8月,宁波栎社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焕新后重启,加之2019年底投入使用的2号航站楼,宁波机场迎来“双航站楼”时代。另外,2021年底,海口美兰机场T2航站楼正式投运,宣布迈入“双楼双跑道”运营时代,旅客从市中心到达该航站楼预计用时约35分钟。

王煜提出,机场需紧密切合实际定位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借鉴欧美“一市多场”“一场多楼”的经验,通过就近选址、建设规模适中的候机楼,便利旅客出行,解决旅客“两远”的痛点,提高民航竞争力,还能起到降本减碳,助力经济发展的效果,助推民航“四型机场”建设。

北京商报记者吴其芸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