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减量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2023-04-03 18:07:23 - 澎湃新闻

生活垃圾减量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最近,“上海的垃圾桶在哪里”的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上海的垃圾桶集体消失了”“整条路找不到两三个”。

垃圾桶去哪儿了?2022年7月,绿化部门曾对此进行答复:根据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近年来,上海逐步开展了废物箱优化设置工作,按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细设置、总量减少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道路、公共广场等区域废物箱设置,在商业文化大街、旅游景点、车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适当增加废物箱数量,有效减少废物箱源头污染。

换言之,上海街头的垃圾桶并没有“消失”,而是正在优化设置,目的就是为了配合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首先,垃圾桶设置过度分散,会在垃圾分类和回收的过程中造成人力与财力浪费;其次,固定垃圾分类收集的时间与路径,有利于处理人员在无需触碰垃圾的情况下完成工作,清洁又卫生;最后,城市内垃圾桶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有可能产生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导致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垃圾产量急剧上升,极易造成“垃圾围城”的尴尬局面。对上海这样超大体量的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必须重申,垃圾分类处理同城市的发展、个人的权益紧密相连。

2020年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义务,承担生活垃圾产生者责任。由此可见,生活垃圾减量化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在国外一些环境治理水平较好的城市,街头极少见到垃圾桶的踪影,正是为了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来。

城市街头的垃圾桶数量逐渐减少,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实际问题:垃圾往哪儿扔?一些共享单车车筐里堆满垃圾的景象,也在提醒我们:街头垃圾桶的减少,事实上形成了对市民习惯素养的考验。

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要改掉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并不容易,尤其对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上海来说,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大考。概言之,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要适当保留甚至增加一些垃圾桶,与此同时,市民也要逐步适应生活垃圾减量化的趋势,尽量减少日常垃圾的产生和投放。

街头垃圾桶的减少,是一种“倒逼机制”,它对巩固城市垃圾分类实效和培养市民良好习惯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思想内化于心,树立“谁产生垃圾谁处理”的环保意识,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乱扔垃圾的行为,街头垃圾桶减少,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