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作快”专业上新 高中“反应慢”指导乏力

2024-04-03 14:50:46 - 新民晚报新民网

高校“动作快”专业上新 高中“反应慢”指导乏力

高校“动作快”专业上新 高中“反应慢”指导乏力

本报记者王蔚

近日,教育部发布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24种新专业,同时有一批老旧专业被剔除。

随着高考填报志愿临近,高校纷纷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一个又一个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着眼未来高科技发展的专业学科进入今年的本科招生名录。然而这样的调整却出现“上热下冷”状况,高校动作大、步子快,作为生源输送基础的高中却反应迟缓,对高考生往往缺乏必要的生涯规划指导。此种状况如不加以迅速改变,将不利于我国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专业设置更趋理性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教授李昭祥这学期是给英语师范专业、英语非师范专业的6个班级上数学课。“这是上师大的特色,学英语、中文、历史的,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都必修高等数学。”李教授说,“教材是学校自编的,适合于文科生学习,难度比理工科的高数要低一些,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都会涉猎,但主要是讲授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希望感性认识比较强的文科生能多一些理性思维。上高数课自然少不了要做计算题,同学们还学得挺努力呢。”有位法学专业学生说,每周都盼着李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大家“玩”数学,探究数理逻辑的奥秘,这让文科生受益匪浅。

上师大算是在专业调整、学科设置上“觉醒”比较早的高校。逼文科生学高等数学,目的就是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让他们成为既精“文”又略通“理”的新型人才。此次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其中,新增布点1673个、撤销布点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工学所涉专业点1322个,占比39%。这些都表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了。

在本市的高校招生专业调整方案里,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高,以期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匹配。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在解读教育部有关专业调整政策时说,此轮专业设置和调整还主动瞄准区域需求,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做好先行先试,引导地方高校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慧农业、智能采矿工程等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并强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增交叉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工程软件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一批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点。

新专业新学科落地

教育部和本市的专业政策调整文件下发不久,多所高校迅速行动,一些新专业的设置已经落地。其中,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等24种新专业,被普遍认为会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宣布,今年招生“上新”两个新专业:化学生物学、健康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专业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顺应当前化学、生物学及分子医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生命健康领域的复合创新型领军人才,不断探索生命领域的未解难题,针对重大疾病开发新的化学研究工具和治疗方法。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人类健康全生命周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与生物信息、基因技术、预防医学、运动转化医学等知识内容的交叉融合,研究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卫生因素等对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提出,本科专业调整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对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招生、培养、就业不理想的专业进行调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华东师大教务处处长周先荣教授介绍,近几年全校停招了18个专业,新设了两个专业,目前的63个本科专业里,约九成是一流专业。

“近三年,上海师范大学接连停招了保险学、文化产业管理、投资学、电子商务、编辑出版学、产品设计、摄影等11个专业,尤其2023年一年停招7个专业,调整力度之大,在学校70年的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上师大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急需紧缺领域,锚定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培养体系,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群。

瞄准就业调整专业

“此次专业调整还突出了就业导向。进一步强化就业与专业设置间联动,推动各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梳理出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223种,为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进一步压实高校主体责任,明确要求高校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要谨慎增设,及时调减。”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说。

瞄准就业调整专业,这样的思路将持续影响高校办学内涵的重新定位与可持续发展。

在上海中心J酒店105层上课,是上海商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生都必须经历的“教学时间”。上海商学院校长吴忠说:“把课堂从学校搬到酒店,沉浸式学习岗位知识,这必将推动校企无缝连接,助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制作工艺,国内的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白茶和黑茶……”酒店管理211班林玉洁同学在茶艺课上与老师侃侃而谈,这得益于之前在西郊宾馆的实习经历,让小林提前接触到不少有关茶艺的知识。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办起了“紫砂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葛韬紫砂艺术工作室”,手把手地传承紫砂壶制作的独门绝技。葛菡禄深得父亲真传,现在是学院陶瓷专业的讲师、紫砂工艺课程负责人。她说,为了对接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工作室以紫砂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为实践主体,传授国家非遗项目紫砂制陶的技艺。校党委书记许涛介绍,紫砂艺术工作室引进了紫砂传统制陶技艺、刻绘装饰、紫砂雕塑创作等方面的多位“高精尖”人才及行业内专家,必将拓宽陶瓷专业人才培养的宽度和深度,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准,同时还可以丰富上海高端陶瓷市场的供应品种,推动陶瓷产业的兴旺发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