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以旧换新来了,但收旧货的主力仍是走街串巷的小贩,新在哪里?
转自:上观新闻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开展汽车、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等重点任务。
《方案》出台后,长三角各地紧接着跟进展开以旧换新补贴活动。以无锡为例,2024“太湖购物节”品质生活“焕新”活动近日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家电换新最高补贴15%,单户最高可补4500元。南京江北新区则从3月21日至5月31日,针对以旧换新购车活动补贴总金额1000万元,最高每辆补贴4000元。上海也自3月30日至12月31日,实施新一轮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政策,首批参与的线下销售网点就有300个。
3月28日,就《方案》的细则,记者专访了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他曾参与过2009年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么新表示,新一轮以旧换新,最大的区别是从“高量”转变为“高质”,最大的挑战则是要规范回收体系,打通关键“堵点”。“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如果率先在回收网络和体系的建设上做出一个样板出来,相信居民的参与配合度也会比较高。”
记者:本轮以旧换新,“新”在何处?
么新:2009年实施的以旧换新处于大件耐用品全民普及的阶段,以促进普及特别是农村普及为主,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核心目的是扩内需、促销费,通过那两年政策的实施,大概拉动了1700亿元的消费额。
本轮以旧换新处于耐用品需求升级的阶段,从追求“有没有”变为看重“好不好”,更加追求智能化、绿色化;并且范围更广,不仅包含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还将推动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更新改造;另外标准更高,这次会把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作为实施补贴的标准或对象。
记者:上一轮以旧换新效果如何?本轮有怎样的预期?
么新:其次,培育了一批以节能产品为代表的家电企业。到现在,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节能化、智能化方面,国内家电企业都很有竞争力,不少品牌都走向了国际市场。
这次以旧换新,肯定也会推动耐用消费品的再升级。对消费者来说,家里勉强能用的家电可能已经超过合理寿命,有安全隐患,但又有点犹豫要不要换,如果政策给予补贴,那就能尽早换上更智能、更节能的新产品,同时提升生活品质。
另外就是规范家电、汽车的网络回收体系,这也是本轮以旧换新需要打通的关键“堵点”。
记者:关键“堵点”具体是什么?
么新:2009年第一轮以旧换新活动之后,通过政策,培育了一批规范的拆解企业,目前全国有109家规范的家电拆解企业,汽车有1000多家。但回收体系和网络没有很好地形成,所以现在回收家电的主体,仍然是走街串巷收废品的小商小贩们。
据统计,2023年,全国合规的家电拆解企业里,“四机一脑”(即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机和电脑)拆解量约9000万台。然而,实际报废的家电量还不止这么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入私拆企业。
包括废旧汽车也是,流入私拆企业后,一些零备件被倒卖掉,废油污也处理不当,不仅造成污染,资源回收价值也低。
因此,回收是循环链条的关键堵点,“最后一公里”的网络必须建立起来,如果能将城市小商小贩纳入规范的体系中,那么市民处理旧家电依然便利,同时又能更环保地回收处理旧家电。
另外,政策也支持家电生产企业建回收仓库,加强生产企业、销售平台、拆解企业之间的联动,打通回收“堵点”,让废旧家电真正流入有资质的拆解企业。商务部也在推广绿色分拣中心和绿色集散地的标准,如果每个城市都能配几个放置旧家电的分拣中心、中转站,这个链条体系不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也要引导消费者自觉将退役设备交售给规范的平台渠道。同时加强对非法拆解、私拆的打击力度,开设举报渠道。
记者:生产企业建回收体系有例子吗?
么新:自2010年起,某家电生产企业就先后在长沙、郑州、石家庄、芜湖、天津和珠海建立六大再生资源基地,并采用“互联网+回收”模式,创建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回收平台,实现家电以旧换新“送、拆、装”一体化服务,打造从“生产”到“回收”的产业链闭环。
2022年,该品牌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冰箱成套拆解设备投入使用,实现了废旧冰箱全自动化破碎与分选。
记者:长三角怎样在以旧换新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么新:长三角的消费升级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长三角消费者对智慧化、信息化的环保节能家电需求更大,因此参与以旧换新的意愿也更强。
另外,像上海垃圾分类的工作已经推行多年,现在比较成熟了,那么建立规范的回收体系这件事,在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推行时,大家参与度和配合度肯定也会比较好,建议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积分制等措施,引导消费者把旧家电交给规范的回收点,未来期待长三角率先在回收网络和体系建设上做一个样板出来。
栏目主编:孔令君文字编辑:自采原创题图来源:图虫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