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飞的”上班不是科幻故事

2024-04-03 14:50:45 - 新民晚报新民网

打“飞的”上班不是科幻故事

eVTOLM1首架机首飞成功

打“飞的”上班不是科幻故事

有没有想过,坐着飞机去上班?城市日常通勤,不仅可以入地,还可以上天?在上海,没有满足不了的“科幻”!从浦东一个小房间里“飞”出来的御风未来(上海)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全球低空飞行产业新赛道最有力的中国竞争者。十年创业,它放飞了一架又一架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直到去年,随着自主研发eVTOL的首飞成功,在上海拿起手机打个“飞的”去上班的梦,正在城市上空盘旋,即将飞进现实。

今年初,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正式受理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M1B型(即M1货运型)电动垂直起降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申请。

蓝天梦开始的地方

城市空中交通革命悄然兴起,作为新型交通方式,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资本热捧。由于安全性、智能化程度高,价格、噪声、碳排放、运营成本、对场地的要求等相对较低,使eVTOL最有可能成为城市上空的“飞的”。

“随着航空领域准入限制逐渐放宽,新型科技产品必将为人类未来的出行方式带来革命性改变!”谢陵说。作为御风未来(上海)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他在8年前就已经扑下身子干起来了。

2015年4月21日,谢陵在浦东一间月租1500元的民房里,用手机定格了一张飞机构型设计图。这是他和刘十一寻觅了很久,才讨论出的一种性能代价最小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解决方案。对飞机近乎痴迷的热爱,让这两位年轻人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成为同事,又在共同创办的福昆航空,即御风未来的前身,成为创业伙伴。“找到一款性能代价最小的eVTOL构型,这是我们共同的初心。”

资本汹涌潜心创新

在一般人印象中,创办一家航空公司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岂是小团队所能企及。然而,对于眼里只有飞机的人来说,遨游蓝天是唯一的目标,创新是永恒的牵挂。经过不懈的探索与研究,从画草图,到网上3D打印配件,到手工制作模型样机,再到成功发明可收放旋翼专利……在资本热浪阵阵翻滚时,御风未来团队谈论最多的是飞行器研发、适航和安全性设计。

围绕着这架尚停留在草稿纸上的“小飞机”,谢陵的身边从“二人组”起步,逐渐集聚多位来自C919、ARJ21等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核心研发人员,还拥有了一支全国最早且最强的“飞手”小组。伴随着团队壮大,团队研发的中小型工业无人机一架架升空,应用于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巡检维护、海洋巡检、应急消防、特种应用等领域。

这还不够,“我们的梦想远不止于做工业无人机。”遵循民航局在《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中所提出的“先郊后城,先货后人,先隔离后融合”理念,谢陵带领研发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积累E6/E6H/E40几款产品在“低风险场景、长时间飞行”中的关键数据,不断突破飞控及惯导算法、多物理仿真等核心技术,构思并打造出高安全性、高性价比和智能的载人eVTOL。

要留住核心产业链

创新不停步,2021年4月,御风未来品牌正式成立,开始进军eVTOL赛道;5月,实现载人eVTOL二分之一缩比验证机首飞;2022年9月,载人eVTOLM1设计方案正式发布;2023年3月,2吨级eVTOLM1系列首架机在金山无人机基地下线……

去年秋天,谢陵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首架机在上海金山首飞。研发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上的挑战,迅速推进完成全动力地面测试、电磁兼容测试、全动力空中测试、气动伺服弹性测试、动力系统失效模式测试、悬停试飞、低速飞行试飞等多个重大测试项目,并成功首飞。

首飞成功的M1首架机,采用了复合翼构型方案,拥有20个旋翼,最大载重500公斤,可乘坐5人,巡航速度200公里/小时,设计航程为250公里。未来将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让2—3小时的车程距离缩短到30分钟左右。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TO刘十一博士说,M1首飞的过程比预估的更艰难。不过,中国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完全有能力支撑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的航空电动化发展。“我们的使命就是,把eVTOL的核心产业链留在中国!”本报记者马亚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