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处于资产质量周期的哪个阶段?

2024-05-03 08:08:11 - 消金界

2023年中国银行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受到信贷需求疲弱、LPR下行、存量按揭利率下调、房企债务违约等多重因素影响,净息差持续收窄,资产扩张略显乏力,营收和利润增长承压,但整体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展望2024年,银行业将在净息差持续下行的压力下寻找新的增长点,但会面临房地产市场调整、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和经营性贷款风险等多重风险挑战。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直接关系到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防风险”依然是银行业2024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典型的银行资产质量周期

银行业是宏观经济高度敏感型的行业,其资产质量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一个典型的银行资产质量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阶段Ⅰ:经济从上一轮周期底部开始复苏、缓慢上行,但由于银行内部存在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信贷规模在复苏的末期才开始恢复增长。同时,由于前一个阶段发放的贷款审核标准较严格,通常这个阶段并不会爆发大规模坏账。

阶段Ⅱ:经济繁荣初始阶段,信贷投放缓步增长,到了经济繁荣的中期,越来越多的信号帮助银行家反复确认繁荣周期,信贷规模加速扩张,银行家倾向放松信贷标准、低价争夺信贷资源。经历过信贷狂飙之后,信贷风险从经济繁荣后期暴露,不良率开始抬头。

阶段Ⅲ:经济到达繁荣顶点后回落,但银行家群体往往“后知后觉”,依然沉浸在虚假繁荣的景象中,延续此前宽松的信贷政策,放低信贷审批标准,这一阶段银行业风险暴露扩大化。

阶段Ⅳ:在经济探底过程和下一轮复苏之前,银行家们一直承受着沉重的业绩考核和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压力,这一阶段银行倾向于收紧信贷政策,谨慎地发放贷款。随着严控新增风险、逐步化解存量坏账,到这个阶段的中后期,银行资产质量反而趋好。

从阶段Ⅳ的后半段至阶段Ⅱ的前半段,是资产质量趋好的半个周期,而从阶段Ⅱ的后半段至阶段Ⅳ的前半段,是资产质量恶化的另外半个周期。

那么,为什么银行资产质量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不完全同步?

一是特殊的时滞效应。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性的贪婪和业绩冲动。经济形势好时银行家盲目乐观,大量放贷,追求利润和报酬的快速增长,在形势恶化后依然选择性地忽略潜在的风险,而到了经济探底复苏时又谨小慎微甚至“惜贷”,正如巴菲特说的“银行业的问题在于,银行很多,好的银行家很少”。

二是特殊的“风险后置”特性。银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在当期确认,但风险的暴露往往滞后一年左右。短期贷款往往一年后归还本金,而中长期贷款只需每半年还款一次。这意味着银行家的绩效会在当期得以兑现,而经风险调整后的真实经营成果难以被准确地衡量。这种风险后置的特征反过来又助长了前一条所说的银行家贪婪和恐惧的本性。

过去十几年银行业表现,印证了上述资产质量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周期规律。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不升反降,并在2012年-2013年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创下低于1%的历史低位。此后的几年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社会投资和信贷需求激增,伴随而来的是不良率在2017年之前出现一段快速飙升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之后经济逐步下行,在贸易战、去杠杆等内外部形势下,银行业的坏账继续暴露,但斜率明显放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20年拐点的出现。第四个阶段是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以及刚刚过去的2023年,经济进一步探底,但银行业资产质量反而一路走好,不良率从疫情初期的2%一路下行至目前的1.6%。

当前的银行业资产质量

2023年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尽管依然存在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但经济企稳趋势初显,服务消费持续复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整体保持了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2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0.25万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较年初下降4个基点。同时,关注贷款占比也稳中有降,从2022年末的2.25%下降至2023年末的2.20%。银行业拨备覆盖水平保持稳定,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05.14%,与2022年末水平基本持平,贷款拨备率3.27%,比2022年末的3.36%有所下滑。

分机构类别来看,2023年末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水平是最低的,均为1.257%,其次是民营银行和城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55%和1.75%,资产质量最差的是农商行,不良率为3.34%。从变化情况来看,上述五类机构不良率分别较上年末变化-6基点、-6基点、3基点、-10基点、1基点,也就是说占有主要市场份额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三类机构的资产质量在好转。从风险抵补角度看,拨备覆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民营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其中占有主要份额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三类机构的拨备覆盖率较上一年都有所提高。

从更长的周期视角来看,中国银行业目前处于资产质量周期的哪个阶段呢?

2023年中国经济处在筑底恢复的过程中,随着2024年一些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宏观经济出现企稳向好的迹象,而前述不良数据表明全行业资产质量已经连续三年趋好,银行业可能处在资产质量周期阶段Ⅳ的后半段,并有可能随经济恢复而进入阶段Ⅰ,也就是说银行业或许正站在下一个资产质量周期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银行家不能因为近几年可喜的风险管理成效而沾沾自喜,不能因为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局面而放松警惕,反而应该未雨绸缪,关注到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从主要的风险点来看,房地产行业风险依然不容小视,当前商品房销售需求总体偏弱,实质性改善拐点显现仍有待观察,行业不良率仍然保持在高位并保持增长态势。尽管地方政府债务未出现区域性大规模的债务违约,但很多银行信贷采取了下调利率、展期、借新还旧、债务置换等重组方案,需关注弱财力区域地方政府到期偿债的风险,特别是关注位于这些区域内的城商行、农商行的经营脆弱性。

其实从2023年的数据中,我们已经能够观察到资产质量的一些边际性、趋势性变化,整体资产存在风险分类下迁的风险,比如2023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了8.14%,关注类贷款增长了8.64%,这两个数据都处在近年来较高的水平,同时前四个季度末银行业的关注贷款占比分别是2.16%,2.14%,2.19,2.20%,可见上半年的情况较2022年末有所改善,但下半年却显现出了恶化的迹象。

2024年资产质量展望

2024年银行业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领域包括:

(一)房地产风险

2024年房地产行业困境依旧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控的主要压力点。2023年8月中下旬以来“稳地产”一揽子政策出台,市场普遍预期地产销售和投资景气度有望边际修复。然而,2024年前两个月的房地产销售数据显示,1至2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5%,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9.3%,同时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2.46点,这无疑对于原来市场预期的房地产行业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这种背景之下,房地产行业债务风险未得到根本缓解,信用债违约仍保持高位且未来几年到期的债务规模非常高,银河证券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6年房地产信用债到期金额分别高达5374亿、5005亿、6419亿,而2023年上市银行中报数据显示,23家披露房地产不良数据的银行中有14家不良率较2022年底上升,其中有12家不良率超过3%。

尽管银行扣除掉个人按揭贷款后的房地产风险敞口占比相对较小,但银行业的风险不仅直接来自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还来自于以建筑、建材、家居、装饰业为代表的地产上下游行业风险。据凤凰网报道,受恒大牵连的上市公司至少有26家,其中上海电气、金螳螂、索菲亚、广田集团、文科园林、江河集团、全筑股份、嘉寓股份、皮阿诺、世联行等企业对恒大的坏账均超10亿元,故银行业不能低估地产行业及规模庞大的上下游行业敞口的不良风险变化。

(二)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财政部2022年底发布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报告》显示,商业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债券比例高达82.97%,中信建投统计了3381家城投公司的金融机构授信使用情况,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在城投平台已投放授信占银行业总资产比重的14%。从银行配置的地方债务结构来看,大多为基础设施类贷款,且地方债务风险存在严重的区域分化特征,全国性布局的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多向经济发达区域和高层级平台配置资产,没有过多向弱财政区域和区县级平台下沉,短期看城投债务风险对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有限。

长期来看,地方债务风险压力更多体现在银行利润表而非资产负债表,直接影响净息差而非冲击资产质量。从资产质量方面来说,即使部分低层级城投债务违约给银行带来损失,这部分损失也仅占银行业利润的较小比例,但是很多地方政府采取的降息展期方案对银行中长期发展的影响是较大的。本身地方政府债务额度大、期限长,是银行长期业绩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当更多弱区域低等级平台采取降息展期方案,这将对银行长期息差和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要关注中西部弱财力区域中小银行的风险,这些区域性城商行和农商行难以规避单一区域和行业变化对整体资产质量的影响,具有天然的信贷结构方面的经营脆弱性,一旦地方平台债务违约难免会冲击其资产质量。

(三)零售贷款风险

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坏账趋势值得关注,以2023年报披露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数据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为例,其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均有上升,平均值为0.83%,而2023年中报数据仅0.63%。另外,信用卡不良是银行个人消费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2023年上市银行中报披露的信用卡平均不良率为2.15%,比2022年末的1.86%大幅增加了29个基点。从2023年披露年报的银行数据来看,信用卡不良率进一步上涨至2.19%。

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假经营贷或消费贷风险,为此2023年银监会曾专门部署排查。过去几年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利率大幅下降,有些不法中介趁机为客户提供虚假经营贷资质谋利,个人客户通过假经营贷或假消费贷置换长期按揭贷款,以期降低家庭财务成本,这种家庭收入与债务期限错配风险使得银行提前面临到期违约风险;二是新冠疫情期间政策支持延期、续期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大多为三年期,也将陆续在这两年到期,这将极大地考验银行的风控能力。

综上所述,过去三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未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2024年面临的信用风险总体可控,预期资产质量不会有较大的变化。然而,在净息差持续下行和政策倡导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的过程中,银行业存在扩表以维持利润的冲动,当下银行业或许正站在下一个资产质量周期的起点,需要关注房地产及上下游、局部地方政府债务、经营性贷款等对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安全的负面影响。

注:本文为作者发表于《证券市场周刊》的文章,原标题为《银行业资产质量周期与2024年风险展望》。

文中观点系作者自身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消金界平台观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