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是心理疾病吗?

2021-06-03 09:53:25 - 新浪财经

2021年6月3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健康知识:《游戏成瘾是心理疾病吗?》

以游戏为乐是人的天性。在不同历史时代,“游戏”有着不同的物质载体,今天的“游戏”更多地借网络生存。值得深究的是,在游戏资源丰富,游戏人群逐渐增多的趋势下,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一代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问题,并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关的精神损害?

在日前举办的题为“沸腾中的网络游戏:良药还是农药”论坛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敏博士指出,游戏成瘾的诊断还缺乏共识,目前暂未正式列入主流诊断标准中。

一方面,专家开始将游戏成瘾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列入ICD-11(国际疾病分类)中,这是因为基于现有的部分研究表明了游戏成瘾等行为成瘾的脑机制、模式与药物成瘾的成瘾性疾病的特征(突显性、耐药、戒断等)存在不少交集。可预见的是ICD-11中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现有研究,鼓励游戏成瘾者寻求医学治疗和帮助带了明显益处。然而,部分学者却对此持反对态度。这部分学者认为,避免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障碍诊断范畴能有效避免浪费公共卫生资源,减少对正常游戏玩家的伤害。此外,他们认为,目前对游戏成瘾的论断主要基于小样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需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将游戏成瘾推崇为精神障碍,可能会把一个“正常”的社会发展性问题归为“疾病”。由此,游戏成瘾出现了正反两种说法,却都各执一词。

正方观点认为,网络游戏障碍与患者人格、精神疾病共病、家庭与社会等因素相关。青少年进行网络游戏的动机与情绪调节、社会联结需求和逃避现实等多因素相关。

进一步研究表明,游戏障碍患者的神经机制与物质成瘾者类似,特别是与注意及控制、冲动控制、决策功能、运动功能、情绪调节、感觉运动协调相关的脑灰质体积及脑区激活功能改变,决策、冲动抑制、情感调节有关的白质密度改变,脑区多巴胺转运体下降、多巴胺受体占有率降低有关。游戏成瘾人群还可能因此出现认知障碍。目前,针对游戏成瘾的治疗以行为治疗为主,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激励访谈等。

然而,反对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障碍的反方也有研究发现,部分游戏玩家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并不存在负性健康问题,甚至游戏还可能作为一种增强神经认知功能的工具。一些研究更是表明,规律性地游戏可能是避免游戏成瘾的重要手段。

这样看来,游戏正是一把双刃剑,是否把它归档入“疾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家庭社会、企业和政府机构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深入探究游戏成瘾的机制、建立相关医学标准、制作良性游戏内容、规范游戏市场、加强立法监控……这些措施将会让人们更好地利用游戏。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游戏也能为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带来益处。

本文作者为上海物质成瘾诊疗中心陈天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