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延时服务带来了什么?
记者 秦国玲
“双减”政策出台一周年了,成效已经显现。在全面减去作业总量和时长并规范校外培训的同时,很多家庭的教育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随之起伏波动。孩子们在学校课内及课后延时服务中学到了什么?孩子和家长们是否都感受到了变化?
课后服务实施后
弱科校内提得更轻松
5月31日下午4点30分,放学铃声响起,但在奎文区孙家小学的教室里,参加延时课后服务的孩子们还在教室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或是进行课外阅读、英语歌曲学习,或者在教室中安静做作业,或者是参加古筝、纸飞机、排球、足球社团。记者了解到,该校分学段设计“三阶段课程”,开设29个课后服务班、30余个兴趣社团,在全校1413名学生中,有近1000名学生参与课后延时服务。
每天四点半后,王晓燕老师会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这个时间是孩子们的自主作业时间。在孙家小学,任课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当天作业中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促优补弱。
“以前,我放学后才写作业,有时候会拖拖拉拉,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妈妈也很着急,总是说我,我也很烦恼。现在,我每天回家,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的作业在学校里写完了’。妈妈还陪我一起读书、锻炼。”奎文区孙家小学四年级三班张希研说。
五年级五班陈梓琪说:“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在体育运动方面。以前写完作业就很晚了,就不想下楼运动了,现在我有很多的时间做运动,跳绳、跑步,我还参加了学校的足球社团,成为校足球队的一员,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奎文区的中小学生足球比赛,特别开心。”
马上面临小升初的六年级三班学生刘司涵的成绩在没有参加补习班的基础上,越来越好。她笑着说:“我从去年开始参加了学校的课后服务,之前的我语文成绩普普通通,很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自从参加课后服务后,我的语文知识点掌握得越来越好,很多课外的知识、古诗,我也能轻轻松松背下来,学校的课后服务对我的帮助很大。”
大书包变成小书包
经济和精神负担减轻
罗女士是潍坊中新双语学校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每周一至周五,孩子每天在学校参加延时服务。“周一到周四是作业辅导内容,每周五是特需课程。”罗女士透露,孩子报了写字课程,如今一年下来,孩子的字越写越好。
看着孩子身上的点滴变化,罗女士很欣喜。“孩子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期间,老师会耐心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作业,消化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校外写字培训一个学期至少要两千元费用,现在都省下来了。
“在学校参加延时服务,儿子基本能把书面作业完成。现在回家孩子会自主预习新课程,学习自主性反而加强了。“因为升入五年级,她为儿子准备的大书包,后来还是换回了小书包,“书面作业基本没有带回家的,书包都变轻了,精神上比以前更欢乐”。
中新双语学校早就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不断尝试各种特需课程,如今特需课程的概念内涵再次丰富,由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充实,深化全面育人,减轻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依赖,减轻家长的负担。
为了解决学生及家长在面对小初衔接过渡中遇到的难题,奎文区孙家小学从去年开始对六年级的课后服务工作做出了调整,开设了周四选班学习课后服务,语文基础班、数学思维提升班、英语语法训练班,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其他时间的课后服务,任课教师进行分层指导。
家长李女士表示,孩子的压力减少了,但不等于不学习。现在孩子的课后书写作业减少,但成绩不断提升,家长不用额外找学科培训机构,也免去了辅导作业时的“焦头烂额”,幸福感有所提升。毕竟中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孩子们能在校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还是很让家长省心省钱省事的。
不减质不减责
老师肩上担子重了
对家庭来说,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都有所减轻,而这种“减”的前提是校内的“增”。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争取更高的课堂效率?在坊子区实验小学,双减这一年也是学校深入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年,通过课堂中精讲留白、独学内化、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对分教学法,抛弃了传统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模式,让课堂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吸收情况,查漏补缺,课堂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中新双语学校教导处主任尹宜梅介绍,如今,教师们更加注重专业发展,教学变得更有创意,且会设计更有趣的相关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年,家长们“减负”的背后还有一线老师们的责任和教学质量“增量”。老师们告诉记者,近一年来,校内课后服务,肩上的担子的确重了,但这点困难可以克服。
于湖泊任教孙家小学六年级一班毕业班,自愿报名参加校内课后服务。他说:“毕业班学习任务较重,校内课后延时服务作为教学补充,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有效平台。”
孙家小学张晓老师说,老师在校时间虽然比以前长了,但能够更精准方便地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或负责课后托管、辅导的工作。
为了让学生在校内学得足、学得饱,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各学校多措并举,强化教学环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
家长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增大
近一年来,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家长们对于素质教育的态度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家长对于孩子在素质教育方面的观念逐渐转变,需求不断增大。
据潍坊市区经营着一家名为“南奕舞蹈”培训机构的胡女士介绍,目前机构内大约有一百名学生,年龄多分布在6--10周岁,每周五或周六开课,一节课时常在90分钟左右,部分孩子回家后会自主练习。这一百名学生中,大部分人的课余时间还参加了其他的课外培训,美术和器乐类是比较多的,也有少部分学生在课外补习英语学科。
近一年来,胡女士经营的舞蹈培训机构学生数量无明显影响,但是胡女士仍能感觉到,“在孩子们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同时,家长们选择课外培训机构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潍坊高密市山树苗艺术负责人周老师认为,目前学生家长观念转变的原因,学历高占了极大一部分。这部分家长比较年轻,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比较开明,重视素质教育。
除了学历因素,其他教培机构的老师们也有不同的感受。胡女士说,之前家长们多抱着“学习成绩不好利用艺术类考试上大学”的想法,现在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有家长在与胡老师交谈中表示,孩子学习舞蹈之后,参与到在学校里面的活动中,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无独有偶,在潍坊市一家幼儿园做自然教育的徐老师也意识到家长们明显的观念转变。从事自然教育的第二年,徐老师开始带着小区里邻居的孩子们进行自然教育,孩子们也开始上门约徐老师“出去玩”。
不仅仅是自然教育,音乐、美术、儿童剧等等,都不会单纯地玩。“孩子们学儿童剧,除了能增加知识量,还能在表达和普通话发音方面取得进步,我还是很满意的。”潍坊高密市山树苗艺术负责人周老师说道。
显然,潍坊的家长们选择让孩子去上素质类课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玩这么简单。
记者 王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