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录到622种陆生脊椎动物,第三次“貉口普查”将启动

2024-06-03 06:12:07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记录到622种陆生脊椎动物,第三次“貉口普查”将启动

上海森林覆盖率已从1999年的3.17%提升到2023年的18.81%,现有湿地7.27万公顷,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6月2日上海市林业总站等单位主办的“自然有TA”主题活动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上海区域范围内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622种,其中,兽类46种,鸟类527种,爬行类36种,两栖类15种。在上海已建立的22个野生动物栖息地、11处自然保护地、13片市级重要湿地内,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

根据上海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到2035年,上海将形成系统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实现宏大愿景,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家底”,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尤其是青少年。

奉贤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韩语菲分享了自己对鸟类看法的转变过程。有一次,她和爸爸逛完公园回来取车,发现车上留下一堆鸟粪,“那时候我觉得小鸟真讨厌”。在爸爸的开导下,她逐渐转变了看法,鸟儿首先不是故意的,其次,鸟粪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它们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也可以用高浓度的氮、磷、钾等滋养土地。

“它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不能简单以我们的喜恶去判断,应该尊重它们,学会与它们和谐共处。”韩语菲说,现在她成了一名好奇的鸟类观察者,在自家阳台上放一碗清水,搭一个草窝,便好几次幸运地见到路过歇脚的鸟儿。

上海记录到622种陆生脊椎动物,第三次“貉口普查”将启动

对奉贤区明德外国语小学一年级的张希同来说,棕背伯劳给他上了一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去年暑假,他在小区附近的密林里发现了一长串挂在紫薇树枝上的青蛙干,正当他准备把青蛙拿下来埋葬时,一只长相俊美的中等身材小鸟飞了过来,似乎想守卫自己的口粮。

这么好看的鸟儿怎么会是凶残的杀手?回去一查资料,对照着手机照片看了又看的张希同吃了一惊,这种叫棕背伯劳的鸟是一种肉食性鸟类,有一个别名——“屠夫鸟”,喜欢捕猎蝗虫、蟋蟀等,有时候也会捕食小鸟、青蛙,吃不完的猎物会挂在领地的树枝上晒干。

“好看不等于生性文弱,生性刚猛也不等于不好。”张希同说,他很快打消了替青蛙报仇的念头,因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也是一种健康的生物链循环,不需要人类的打扰和干预。

上海记录到622种陆生脊椎动物,第三次“貉口普查”将启动

雀中猛禽——棕背伯劳。张希同提供

奉贤区实验小学二年级的陈孝恩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当“保姆”的经历。

有一天,陈孝恩惊喜地发现阳台的一个花盆里“长”出了一只珠颈斑鸠,并给它取名“小珍珠”。后来,“小珍珠”有了伴侣,还生下了两枚蛋,它们成功孵化为两只“小小珍珠”。开心的陈孝恩双休日整天泡在阳台上,甚至让妈妈把写字桌也搬到了阳台上,方便观察它们。

相聚总是短暂的,有一天上完学回家,陈孝恩发现“小珍珠”一家不见了,难过了好一阵。“我知道它们终究要飞走,很可能再也遇不到了,但还是好难过。”陈孝恩说,这段“保姆”经历很珍贵,希望以后每一段美好的相遇都能好好珍惜,便不会在分别时留有遗憾。

上海记录到622种陆生脊椎动物,第三次“貉口普查”将启动

“小珍珠”和两只“小小珍珠”。陈孝恩提供

去年10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明确,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遵循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社会共治的原则,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活动,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公益事业,并对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科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我们将通过更多丰富的活动来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海市林业总站站长杨储丰表示,上海在去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的一项主要原则就是整合相关领域的所有力量,提升调查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哪怕是不够专业的公众,只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感兴趣、有热情,也可以参与上海生物多样性“家底”的调查。

据透露,由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的“貉口普查”项目今年将继续开展,第三次“貉口普查”将把调查范围集中在上海已知野生貉分布数量较多的区域,深挖这些“土著”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上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进城野生动物”管理提供一手参考资料。

上海记录到622种陆生脊椎动物,第三次“貉口普查”将启动

科研团队和公民科学家在小区里设置诱捕笼,捕捉到貉后佩戴项圈放生,跟踪研究其活动轨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