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黄河安澜,共建大美银川!《银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

2024-06-03 11:20:24 - 银川发布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

保护黄河

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以“防沙治沙·增绿护绿”为主题的

银川市第三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

活动启动

6月3日

《银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

共护黄河安澜共建大美银川

共护黄河安澜,共建大美银川!《银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

守护黄河安澜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共护黄河安澜,共建大美银川!《银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

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各族儿女,润泽了银川大地,也天然赋予了银川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这一崇高使命。依偎于母亲河的怀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银川市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目标,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厚植绿色发展底色,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全力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收回河滩地提升水环境

“把河滩地交给政府,让它自然修复,保护好环境才能造福子孙后代。”这是永宁县望洪镇东和村村民形成的统一意见。在东和村,村民已经彻底退出了河滩地的耕种,在远离黄河的基本农田里,玉米、瓜菜照样获得丰收。尤其是瓜菜,凭借上等的品质完全不愁销路。

说起忍痛放弃河滩地的事,村民们也曾想不通:“一锹一锹开垦出来的河滩地,有的人家都种了十七八年,咋说收回就收回了呢?”为了说服村民,东和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新开了几次队长会,八组队长王军和九组队长王森林带头签了河滩地退出协议。“地是国家的,收回河滩地是为了咱子孙后代着想!”王军和王森林一遍又一遍地在村民中间做思想工作。眼望着队长都签了退出协议,村民们也陆陆续续签名退出了河滩地。就这样,东和村480户村民的1270亩河滩地顺利收回。

经过多年的努力,黄河银川段北起贺兰县永乐沟、南至灵武市苦水河约18.97万亩的河滩地陆续收回。贺兰县、兴庆区、永宁县、灵武市圆满完成了银川市委、市政府交付的河滩地收回任务。用乡亲们的话讲,这是“割肉换血换取长治久安”。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而言,这种阵痛,带来的是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退出河滩地,换来的是黄河水质持续提升、黄河沿岸生态持续向好。

“通过加强滩区生态保护,收回黄河银川段河滩地,一举扭转了无序开发、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妨碍行洪的局面。另一方面,银川市加强流域环境治理,持续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黄河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行动等,实现了黄河银川段流域内面源污染全面治理的目的。”银川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说。

在银川开展的保卫母亲河战役中,全市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污水入黄,从根上清除黄河岸边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最大限度减少黄河岸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通过加强水污染治理力度,采取对源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段河湖水生态修复和末端水系生物净化等措施,确保了黄河银川段水生态、水环境持续稳定向好。目前,所有入黄排水沟水质都稳定在Ⅳ类以上,黄河银川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达到Ⅱ类进Ⅱ类出。

严格水治理筑生态家底

黄河流经银川83.8公里,黄河水也在这里接受着最严格的“体检”。

在银川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存放着不同类型的上千个水体样本。这些样本有的来自黄河,有的来自入黄排水沟,有的来自湖泊湿地,38位监测员长期坚守着为黄河水“体检”的使命。“测量设备越来越智能,测量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对黄河水质的监测标准也越来越严格。”监测黄河水质30多年的“老环保”郭英茹对水质监测严格把关,时刻关注着黄河的健康状况。

银川市水质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至今,全市主要排水沟入黄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为黄河注入达标的“健康血液”。水质提升背后,是银川精耕细作、统筹布局积累下的治水智慧。通过消除黑臭水体、建设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银川市荣获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的建设,为黄河银川段量身打造了天然的二次净化池。

在第二排水沟湿地,水面上铺设的石墨烯光催化网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了解,石墨烯光催化网膜的作用是利用可见光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让水体重新恢复净化能力。普通的一张“网”,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也彰显出银川市治水的智慧和决心。

与此同时,通过在湿地中种植芦苇、菖蒲、睡莲、荷花、水葱等水生植物,并投放鱼、虾、贝类等,使水生动物、植物、菌类、藻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不仅让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也让黄河水质得到提升。

第二排水沟湿地只是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新建的5处人工湿地之一。2018年以来,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通过扩挖连通南起永宁县中干沟、北至贺兰县北大沟的水系,新增水域面积2562亩,新建5处人工湿地,形成了南北贯通,长约49.5公里、面积约1.1万亩的滨河水系。目前,滨河水系沿岸共种植湿地水生植物6107亩、陆生植物2406亩,铺设了约10.51万平方米的石墨烯光催化网膜。

做活水文章,做优水生态。我市围绕黄河银川段实施了河湖连通整治、截污净化等一系列工程,构建了一城活水的生态网,还市民鱼翔浅底好风光,银川大地铺展开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画卷。

守护安澜不断完善城市防洪安全体系

大河之治,始于安澜。奔腾的黄河水一旦肆虐,将直接威胁到沿黄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黄河,如何做好防洪工程,保障黄河安澜?银川人一直在不断尝试。多年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补短板、提标准、消隐患、强管理,全面建设防洪工程。

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是加快推动“工程治水”“生态治水”的具体实践,也是补齐防洪短板、保障城市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场拦洪库提标改造工程正在顺利推进。

“园林场拦洪库建于1978年,经过多年运行,坝顶高程和溢洪道、泄洪闸已经不能满足防洪要求。”银川市水务局水利建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提标改造计划加高培厚坝体,翻建溢洪道,改造泄洪闸,并配套库区围栏和坝体安全监测信息化设备,工程概算总投资5000余万元,计划于10月底完工,届时工程的防洪标准将提高至100年一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银川保障、作出银川贡献。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首先要确保黄河安澜,这是建设先行区示范市的根本。而要确保黄河安澜,就要坚决守住堤坝这第一道防线。一旦发生溃坝决口,不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更会危及百姓的生命安全,这样的损失是不能挽回、不可估量的。所以,堤防稳固是建设先行区示范市的先决条件,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董建华介绍,2021年1月银川市委提出,银川市要示范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建设,示范引领黄河堤防安全标准区建设,示范引领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示范引领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建设,示范引领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建设,示范引领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而黄河堤防安全标准区建设是“五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打造安澜黄河、幸福黄河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措施。

治理流域生态

擦亮绿水青山名片

共护黄河安澜,共建大美银川!《银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生态立市,保护黄河水生态,做足黄河水文章,通过严格水治理、防治农业农村污染、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黄河生态得到有效治理与保护,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整治突出水环境问题

近年来,银川市以提升水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整治突出水环境问题为导向,将水污染防治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

2021年4月,作为银川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银川市水务局实施了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西大沟3条共14公里沟道的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工程。目前工程已经完工,银川的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过去二排沟的水是浑浊的,还散发着臭味,让人无法靠近。现在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让人心情十分舒畅。”市民方祥说。

自2017年起,银川市采用“一沟一策”的治理方法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对挡浸沟、银东干沟、城市四排沟、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西大沟、平伏桥四清沟、陈家圈沟、满城街东侧排水沟9条城市黑臭水体进行治理。2018年,9条城市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消除,曾经的臭水沟经过截污纳管、清淤和种植水生植物,变成了景色宜人的带状休闲绿地,方便市民休闲和散步。

按照“源头控污、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治理思路,在源头控污上,我市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市1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在中段提升上,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绕城高速公路内全面禁止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实施关停搬迁,小散乱养殖场全部退出城区,大型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在末端兜底上,大力开展人工湿地建设,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和生态治理,进一步增强水体自净循环能力,不断提升入黄水质。新建成的滨河水系南北贯通50公里,串联入黄湿地8处,形成面积1.1万亩的水系,截流9条入黄排水沟水体汇入,确保北大沟入黄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为了实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提升,市水务局还先后实施了滨河水系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西大沟、典农河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工程。如今,银川市内各河湖丰盈澄澈,鸟儿翔集,各湖泊湿地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摄影打卡之地。

治理农业农村污染

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改造一头连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一头连着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近年来,西夏区以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为重点,不断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今年西夏区还开展了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直面“改了不好用、坏了没人修”问题,让厕改真正方便群众。

“现在家里的苍蝇都少了!”提起“厕所革命”,西夏区兴泾镇十里铺村村民禹俊俊深有感触。几年前,十里铺村整体推进“厕所革命”,每家每户都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生活污水全部通过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禹俊俊一家也告别了旱厕散发的异味及清理掩埋污物的脏累,一家人过上了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村里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从2013年开始,西夏区借助各级财政的支持,根据各村特点改造不同类型的农村卫生厕所。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西夏区的农村户厕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

西夏区“厕所革命”只是我市治理农业农村污染的一个缩影。记者从银川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为全面推进我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我市制定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2022~2025年)》,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突出短板,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膜回收利用、养殖污染防治等为重点,强化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减污降碳和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争取到2025年,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水平显著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增完成18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5%,完成6条区控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覆盖面达到5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利用率达到43%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我市将持续加强项目谋划和资金监管,积极整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项目,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一体化运行管护,建立“以县为责任主体、乡镇为管理主体、村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农村基础设施运维管理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去年以来,我市在全区率先启动美丽河湖建设,结合“两纵八横多湖”水网布局,以典农河为主线,按照一体化实施“水、岸、林、草、园”综合治理的思路,编制了典农河贺兰山路段等5个示范带、阅海湖和七子连湖2个示范区及阅海9号湖生态湿地示范园的总体规划方案,印发了《银川市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先后实施了银川市南部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工程、罗家湖公园等一系列美丽河湖建设项目,今年将统筹落实美丽河湖建设重点项目23个,不断推动河湖生态保护与治理取得新成效。在银川,河、湖、沟、渠、库、湿地交织贯通的区域性水资源调控体系和城市水环境生态圈正在形成。

2022年,我市向生态环境部申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8051万元,市级配套资金5100万元,谋划实施了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利用工程。该项目总占地43.05公顷,将原有坑塘鱼池用于新建潜流和表流人工湿地,实现尾水净化,将一级A污水提升至地表准Ⅳ类水,补入九号湖后为典农河下游河段进行生态补水,今年7月将完工交付使用。

作为美丽河湖建设的主轴线,目前典农河城区段已成为集防洪排水、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水系,陈家湖、华雁湖、七子连湖如珍珠般点缀在典农河沿线,水体明净,岸线绿化,健身器材、滨水步道等一应俱全,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去年以来,银川市针对典农河流域实施了第二排水沟、四二干沟、桑园沟等9条沟道综合治理,开展了阅海湖、陈家湖、凤凰公园湖、罗家湖等8处河湖水生态修复、水动力提升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总投资达8.5亿元。陈家湖、罗家湖、市民大厅湖等水质下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典农河流域生态环境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去年以来,市水务局还实施了重点入黄排水沟(第二排水沟及四二干沟下游段)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对四二干沟、第二排水沟、第二排水沟、滨河湿地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沟道治理工程总长24.73公里,河岸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28.5公顷,滨河湿地生态提升90162平方米。如今,断流20年的四二干沟已完成水生态复苏,过去杂草丛生、沟道环境卫生差的问题得到解决,一幅美丽河湖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打好“三大战役”

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共护黄河安澜,共建大美银川!《银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

逐绿前行,久久为功。近年来,银川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三大战役”,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短板,提升生态“颜值”,增添绿色“气质”。

清新的空气,澄澈的碧水,美丽的风光……见证着银川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成绩。今年截至4月30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4天,同比增加8天,优良天比例为77.7%。2024年1月~3月,黄河干流银川段保持Ⅱ类进出,地表水国控、区控断面水质及城市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到自治区考核要求;全市土壤环境总体安全,2个区域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4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全市人民心中的答卷。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的背后,凝聚着银川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近年来,我市聚焦环境质量改善,紧盯目标任务,突出抓重点、强弱项,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落地。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在控治煤尘、整治烟尘、防治扬尘、严治汽尘上下功夫,投入70亿元建成“东热西送”集中供热工程,建成区内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有序推进,大力整治建筑工地、裸露地面等扬尘,持续开展机动车尾气监测;建成宁夏首个大气超级监测站及8套固定式尾气遥测设备,充分发挥超级站、“热点网格”、移动走航观测等科技手段监管作用,统筹组织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攻坚治理呵护一汪碧水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感觉呼吸的空气比以前清新了许多,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这两年,广大市民及游客经常由衷赞美银川良好的生态环境。

蓝天、白云、绿树、碧水交相辉映,6月的银川黄河湿地公园内波光粼粼、鸟语花香。傍晚时分,市民或漫步于公园步道,或锻炼身体,或闲坐聊天,尽享闲暇时光。“现在的黄河湿地公园岸青水秀,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市民张佳琪对美景赞不绝口。

银川市始终将水污染防治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为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我市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银川周边城乡西线供水工程稳定运行,投运第一、第二再生水厂,再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50.47%,完成5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1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对277个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进行“一口一策”分类整治,已完成整治252个,整治率90.9%,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40%的任务指标。同时,开展全市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在全区率先完成重点河湖“水生态体检”全覆盖。成功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一市一策”科技驻点帮扶,促进水生态保护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一体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综合治理,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危险物安全处置率持续稳定达到100%。对27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依法依规管控,在全区率先启动优先监管地块土壤环境监测,23处优先监管地块完成风险管控。开展化肥农业“减量增效”行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严管严查爱护一方沃土

自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来,银川市借督察东风,给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了一次攻坚克难的全面体检。

治污有力,整治显效。截至目前,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转交、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水环境问题专项督察转交的821件信访投诉件、反馈的50项任务已全部整改销号;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21项问题,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整改11项并通过区级验收,2024年需完成的2项任务已完成市级验收,2025年完成的6项任务及长期坚持的2项任务正在按时序全力推进,560件群众信访投诉转办件已全部办结;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11个,已全部完成整改;2020年、2021年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反馈的52项任务,已全部办结销号,107件群众信访投诉转办件已全部办结。

下决心,出重拳,动真格。全市上下全方位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以来,我们开展‘利剑治污’大气污染执法攻坚、全市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暨第三方环保监测机构弄虚作假专项监督检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发现问题‘回头看’、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专项整治等5个专项执法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972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112家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全市共下达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19份,罚款金额136.77万元;发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11份,轻微违法免罚金额70万元;适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处罚案件1件,适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处罚案件1件。相较2023年,罚款金额同比增加约5.7倍。

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银川市将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奋楫争先、逐浪前行,以督促治、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生态文化品牌更加靓丽闪亮,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践行绿色低碳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共护黄河安澜,共建大美银川!《银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

初夏时节,贺兰山运动公园内人气十足,通过对采石遗留矿坑的生态修复治理,如今这里已成为集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和葡萄酒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郊野休憩地,可谓银川“满城青绿”的一个缩影。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蕴含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寄予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今年以来,银川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高水平环境保护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培育壮大绿色新动能

夏日银川,处处美若画卷。城市因生态更美丽,生活因舒适更幸福。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护生态”到“谋致富”,生态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生态收益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去年我们投入了3200万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目前燃气锅炉运行正常,相比从前用燃煤锅炉,虽然运行费用增加了,但是每年能减少近8.8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够为银川市减污降碳作贡献,是我们企业应尽的责任。”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我们紧扣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按照‘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的方式,着力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常态管控+整改落实’机制,从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锅炉提标改造、扬尘污染整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方面入手,在控源、减排、增效上狠下功夫。”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我市还围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方向,成功创建宁夏高性能混凝土、宁夏粪污资源化利用2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银川市工业固废道路资源化综合利用创新团队,围绕大宗工业固废道路化工程应用方向开展研究;支持“基于板材生产废料的生物质3D打印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科技支撑项目立项,持续推进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煤基固废制备活性粉体和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实施。

此外,我市还加速推进“智慧环保”建设,逐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监测机制,以大气污染防治的数字化转型带动空气质量的实质性提升,不折不扣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持续刷新“银川蓝”,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今年5月初,银川新华百货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阳广场购买了来自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的银川市碳普惠核证减排量39吨,用于抵消“福佑东方银川年-年货大集”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完成了全区第一单碳普惠交易。

今年以来,围绕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融入全国碳排放市场,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制定《银川市2023年碳排放权改革实施方案》《银川市重点行业碳排放管理实施方案》,确定12项任务,进一步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9条措施,压实主体责任,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日常监管,提高智能化水平,全方位、全链条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全力保障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聚焦建立自愿减排机制,出台《银川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银川市碳普惠自愿减排管理办法》《银川市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市域自愿减排市场,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

我市还通过建立碳排放权改革奖励机制,设立“银川卫士”生态环境保护基金,支持节能减碳项目建设与提升改造。截至目前,已累计奖励3家企业120万元,鼓励重点企业做好碳资产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点碳成金”。

“我们将逐步扩大市场范围,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碳市场建设,结合全市工业领域各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按要求分步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促进企业不断适应碳排放权市场配额管理要求。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将企业的部分碳排放配额由政府无偿分配转为公开挂牌竞价,提高重点排放单位的碳减排积极性。”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绿色低碳先试先行

“在废弃塑料中,PET塑料瓶是回收率最高的产品,再生PET瓶片也是最成熟的再生塑料产品。”宁夏环保集团立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双平说,回收来的瓶子经过分类、滚筛、脱标、色选、破碎、清洗等工序,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成为具有新用途的再生塑料瓶片。

宁夏环保集团立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构建了多层次的再生资源高效回收与循环利用体系。目前该公司已深入公共机构、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提供“互联网+回收”上门服务,通过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模式,建设全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同时,该公司还建立了“立马回收两网融合智能化平台”,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服务银川市的“无废城市”建设。

自2022年9月启动“无废城市”创建以来,银川市已成功创建隆基宁光仪表、和瑞包装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沃福百瑞枸杞、昊王米业等6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级绿色工厂,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5%;推进农膜和秸秆综合利用,全市农膜回收率达8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4%,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超过90%;实施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8.1%;激发建筑垃圾减量利废潜能,培育长江精工等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9个,徽仁环保科技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等项目建成投运,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0%;发挥“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载体作用,建设“无废学校”“无废乡村”“无废企业”等九大类“无废城市细胞”100个。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径,通过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破茧成蝶、育新铸能,培育发展生态经济,持续释放城市发展红利,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奔流不息的黄河

赐予了银川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也精心保护着这条河流、这片土地

一起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