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携手共护高宣圩,记者探访高淳区水阳江防汛一线

2024-07-03 07:27:00 - 南京日报

苏皖携手共护高宣圩,记者探访高淳区水阳江防汛一线——

交接“水牌”去巡堤背水坡面铁锹拨

苏皖携手共护高宣圩,记者探访高淳区水阳江防汛一线

7月2日,水阳江高淳阳江镇高宣圩一处防汛值守点,防汛值守人员陈锡银正与相邻值守点的防汛人员交接“水牌”。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刘全民实习生韩若冰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刘全民实习生 韩若冰通讯员 姜瑶 陈春花 赵家峰

7月2日,受长江水位和上游来水影响,高淳区段水阳江继续维持高水位运行,水碧桥站水位达到12.22米,超过警戒水位1.72米。

“快准备下,安徽那边的‘水牌’马上要到了。”当天下午3时40分左右,记者来到水阳江阳江镇高宣圩段一处防汛值守点,防汛值班巡查人员陈锡银招呼同组的孙居礼,准备与安徽省的防汛值守人员交接“水牌”后去巡堤。

高宣圩是高(淳)宣(城)圩的简称,是江苏安徽两省联合防汛的一段长约13.5公里的圩堤。“同圩如同命”,高宣圩里,紧紧相连的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西莲村和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镇光明村,多年来一直共同守护着高宣圩。每逢汛期,两地百姓便会联合防汛、相互支援,今年也不例外。6月30日21时,高淳区启动水阳江区域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次日18时,阳江镇与水阳镇联合启动“送水牌”制度。“送水牌”是高淳民间防汛时采用的一种传统措施,防汛人员在执行巡圩任务时,手持“水牌”从一个巡查点送到另一个点,以此为信,完成相互间的交接。

陈锡银所在的防汛值守点是水阳江高淳段最上游值守点,与宣城市水阳镇光明村交界,两省防汛人员交接“水牌”就在此处。下午3时45分,光明村防汛人员手持“水牌”巡查到陈锡银所在的防汛值守点,相互打了个招呼后,把手上的“水牌”交给陈锡银,然后又从孙居礼那里领取新的“水牌”后原路返回继续巡查。“咱们也出发吧!”陈锡银攥着刚交接的“水牌”,与拿上一把铁锹的孙居礼走到大堤背水坡面,开始巡查责任区段的圩堤。

“刚下过雨,坡面有点滑,注意安全。”看到记者跟着下到大堤背水坡面,陈锡银赶紧提醒。“水牌”在手,责任在肩。巡查人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要从堤坝上看水面流动情况、附近道路情况,还要听堤坝下是否有异常水声。“巡堤不是在大堤顶上走马观花地看,而是要下到大堤背水坡面,仔细看有没有渗水点、裂缝、滑坡等隐患,还要时不时用铁锹拨、用脚探,容不得半点马虎。”陈锡银边走边向记者解释。此时孙居礼已在大堤底部的坡埂上巡查,两人分工明确,确保巡查范围全覆盖。走了不到100米,记者累得满头大汗,巡堤路线基本都在大堤坡面上,要踏着草丛前进,行走十分困难,还不时会踩进地面积水里,鞋袜已经全湿。“‘送水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巡查中,记者问了个小问题。“我今年已经62岁了,也不知道‘水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反正记得小时候就有‘送水牌’了。”陈锡银告诉记者,高宣圩的水牌分为“大水牌”和“小水牌”,大的70厘米左右,小的40多厘米,以前“水牌”都是用竹子做的,现在基本用木板制作。

经过半小时左右,记者跟着陈锡银孙居礼完成了约1公里的大堤巡查工作,来到另一处防汛值守点。“一路上没发现啥问题,你们登记下,准备交接‘水牌’吧。”陈锡银与值班人员简单沟通后,便交接手上的“水牌”,并领取新“水牌”,和孙居礼一起原路返回巡查。记者了解到,为有效应对水阳江、石臼湖高水位运行情况下的风险挑战,目前高淳区已增加了堤防一线的巡查值守力量,从原来的18个值守点增加到78个,其中水阳江沿线设置了51个,共计安排367人24小时巡查值守。同时采取传统“送水牌”的方式,开展防汛巡堤工作,确保巡查区域无死角、巡查时段无空档;此外,高淳还组织专业队伍,连夜在35.2公里堤防一线累计架设1200多盏照明设施,确保巡堤查险质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