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秸秆离田咋就这么难?

2024-07-03 08:00: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一家具备年产30万吨生物质燃料能力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无法收购到足够的秸秆,陷入停产状态。据了解,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23年无锡市23家秸秆离田利用企业秸秆利用量均未过万吨,其中11家秸秆利用量甚至低于1000吨。而无锡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无锡全市秸秆离田率仅为18.79%。

一方面,秸秆离田利用企业无法收购到足够的秸秆,生产负荷低,产能无法充分释放。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小,直至无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秸秆离田率低,大量秸秆滞留在农田里,农业生产、秸秆禁烧等方面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秸秆离田率和秸秆离田利用企业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市场经济的多方共赢,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笔者调研发现,秸秆离田工作最大的堵点是经济效益不高。以小麦为例,一亩小麦约产秸秆0.5吨,目前市场小麦秸秆收购价约为200元/吨,除去收集、打捆、运输等各项费用,农户每亩地增收仅数十元,吸引力不大。鉴于此,各地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户积极性。如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4月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实施“秸秆换钱”政策,每回收1吨干秸秆,额外给予200元补贴。仅此一项,农户每亩地就可增收超百元,大幅提升了农户主动开展秸秆离田工作的积极性。

近年来,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趋势明显,而这些农业大户的秸秆离田对提升整体秸秆离田率意义重大。调研发现,秸秆离田资金补助的发放往往需要一个周期,而出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需求,农业大户往往对农田租金、化肥农药等物质的补助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资金补助以外的其他扶持政策。如江苏省盐城市出台了对签订秸秆离田协议并完成秸秆离田任务的农业大户采取直接减免一定额度租金的激励政策。在云南省芒市,农业大户除了资金补助外,还可以选择每吨秸秆直接置换4包有机肥的补助方式。

秸秆离田季节性强,如小麦秸秆离田主要集中在5月底—6月中旬,离田时间紧,短时间内需完成收割、打捆、储存、运输、收购等大量工作,面临着人少、农机设备少、储存场地少、运输车辆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仅依靠农户的个人力量,很难有效解决。各地应加强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抽调各方力量组建镇、村级收储运一体的队伍,在夏收、秋收期统筹安排收割机、搂草机、打捆机、搬运车同步作业,及时清运、有序堆放,提高收储运速度。

同时,秸秆利用企业因收购资金、产能和原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存在“收获季节收不起用不掉、其他季节收不到没得用”的尴尬境地。各级职能部门要在权限范围内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如鼓励企业设立临时收储中心,尽可能地收购并储存秸秆以供全年生产使用。自然资源部门要按照临时用地规定协助企业解决场地问题,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收储中心防雨防火等安全措施的专业指导。再如金融部门应在秸秆收购季加大对秸秆利用企业的投放贷款力度,解决企业短期内大量收购秸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为秸秆离田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