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美湿地 绽放“微光力量”

2024-07-03 09:01:28 - 媒体滚动

转自:哈尔滨日报

守护大美湿地 绽放“微光力量”

本报记者毕博文/摄

6月23日一早,阴雨绵绵,哈尔滨野保(绿会)志愿者团队一行24人分乘8台车直奔松北区李家屯、“石油学院”江畔。这一带他们不常来,也就格外上心,大家细致地搜寻水里、湿地里的可疑物……耗费大半天时间,志愿者们边走边清巡视了50多公里,找出地笼、帐子、大旋网、挂子、花篮子等网具54件,解救鲤鱼、鲫鱼、老头鱼、葫芦籽、泥鳅、黑鱼、螺等约175斤。

“我们多盼望忙活一天毫无‘收获’!”志愿者们清理网具时在心里这样想。今年禁渔期开始后,他们已经累计解救930斤鱼、螺等水生动物,拆除474件网具。

哈尔滨野保(绿会)志愿者团队聚集了一群热爱家乡、守护家乡的人。春夏秋冬四季里,他们始终守护着母亲河,护鱼护鸟护树护草护水……一切都出于自发自愿,志愿者们在大美湿地里诠释着“微光力量”。

前不久,记者跟随志愿者队伍“护鱼清网”,记录在冰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中,志愿者们那坚定的身影。

“中雨以下”护鱼清网不间断

“各位志愿者,天气预报提示明天有中雨,为保证巡护安全,经商议,明天7时,如果不下雨,巡护正常开展;如果下雨,行动暂停。”6月22日20时30分,哈尔滨野保(绿会)志愿者团队成员收到队长唐多吉发来的“行动通知”。唐多吉告诉记者:“最近雨天接连不断,但我们只有中雨以上天气才会暂停行动。”

6月23日是阴雨天,但雨量不大,志愿者们又出发了。这是他们今年禁渔期的第八次护鱼清网行动。

雨衣、雨鞋、手套是志愿者“雨天标配”,他们还带了甩钩、剪刀,就像武林高手,分两组沿水域搜索前进。身强力壮的在前方打头阵,用钩子将地笼、挂网等从水中捞出;后面的队员负责“收尾”,剪破网具,做好统计并将鱼儿放回江中……

“快来,这里有地笼,太长了。”没走出几步,前方传来志愿者的喊声。随后,4位志愿者合力将一条长达20多米的地笼拽上岸来,地笼里困住了好多条泥鳅、鲫鱼、老头鱼、葫芦籽等。

小雨飘洒,道路泥泞,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时间不长,很多人的衣服就已湿透。“今天天气不错,很凉爽”,志愿者们说,“这可比‘大太阳天’强太多了。”无论在什么天气进行巡护,志愿者们都要穿上水靴、防水衣并戴上手套等护具,也因此出现过有人中暑晕倒的突发事件。因为常年穿水靴、走泥道,有的志愿者脚趾都已变形。巡护时吃饭的时间不固定,充足的水、补充能量的零食成为每个人的随身必备品。

共同打造生态保护“哈尔滨模式”

“地笼是禁止下到水里的,这属于违法行为……”在巡护过程中,志愿者现场对下地笼的人进行劝导。唐多吉告诉记者,志愿者不是执法者,为了保证安全,他们随身携带视频记录仪,巡护行动之前也会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报备。

唐多吉介绍,哈尔滨野保(绿会)志愿者团队于2018年正式组建。同年,核心志愿者申请加入了中国绿发会,并成为“协会志愿者”,经常参加行动的志愿者达70余人。团队成立以来,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与职能部门配合共同打造“政府+民间+媒体”生态保护模式,巡护范围遍及哈尔滨市主城区及邻近县(市),持续为地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2019年9月至今,在黑龙江省林草局的大力支持和综合协调下,在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黑龙江省公安厅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总队、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帮助下,宣传、巡护、打击、救助相结合的野生动物保护“哈尔滨模式”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

凝聚“微光力量”助力城市发展

“这是我做的甩勾,可以扔出去35米到40米远。”当天参加巡护行动的张学春已经73岁了。从团队成立至今,这位在伊春退休的药剂师和老伴儿几乎次次不落地携手参加巡护行动。此次清网用的甩钩就是他发明并精心制作的,非常好用。“我常年在松花江上巡江护鱼,积累了一些经验,家人也很支持,没觉得辛苦,我们感觉很快乐!”张学春说。

这群可爱的志愿者,四季守护着母亲河。春秋候鸟迁飞季,他们走村串屯清除“鸟儿陷阱”;禁渔期,他们巡护在松花江及相关水域,清除地笼、绝户网等违法渔具;一年四季,他们护花护树护水护鱼……冰城的大美湿地里,这支队伍坚定又执着地践行使命。

“今年,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们护鸟、护鱼的行动,有不少市民自发加入。”唐多吉说,就在前几天的行动中,还有5名在校大学生报名参加,他们是通过媒体了解到这个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们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家乡付出,并希望通过团结更多的人,让我们哈尔滨这座城市更美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