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卫星背后的金融服务

2024-07-03 17:09:35 - 金融时报

一单特殊的售后回租项目将金融、航天两大行业又一次联结起来。

日前,海通证券旗下子公司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信租赁”)为一家民营卫星技术公司的在轨高性能光学遥感卫星提供超3亿元的流动资金支持,帮助其建成全球领先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据悉,该卫星技术公司是中国首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目前拥有的卫星星座具备全球覆盖能力,能够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另据公开信息,恒信租赁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约82.35亿元,2019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股东为海通恒信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与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恒信租赁资产总额为1233.51亿元人民币;2023年,实现收入总额84.12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此次并非融资租赁行业首次涉足航天卫星资产。此前,已有不少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尝试向卫星租赁迈出重要一步。

早在2019年,九银金租就收购了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发射的12颗商业遥感卫星中的10颗,总金额达1.75亿元。

2022年,浦银金租与浦发银行长春分行一起,向长光卫星投放5000万元;中关村科技租赁与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落地了在轨遥感卫星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业务;“航天金租一号”卫星升空,航天金租完成在商业航天卫星项目的首次投放。

2023年,徽银金租完成首笔卫星售后回租项目,向眉山环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在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东坡05号”星投放2000万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通俗来说,卫星租赁是融资租赁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出资购买卫星后,将其出租给卫星运营或相关企业使用。这种融资方式可以帮助卫星生产和运营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有助于推动卫星产业发展,推动航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那么,作为航天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人造卫星作为租赁物是否合规?

根据原银保监会2020年发布的《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发布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适格的租赁物需要是真实存在、权属清晰、特定化、可处置、具备经济价值并能够产生使用收益的固定资产。

因此,从适格性来看,人造卫星是可以作为租赁物的。

尽管具有适格性,但卫星这一承载尖端航天技术的特殊物品,既重又大,较难监管。而卫星租赁又涉及复杂的金融、技术、法律和财税问题,各类风险不容忽视。

有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尽管近几年做卫星租赁的租赁公司越来越多,但在业内并不如设备、车辆等租赁业务普遍,实务操作难度极大,租赁物取回相对困难,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充分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捋顺交易流程,确保业务的合法合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