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2024-07-03 18:26:00 - 外交部网站

2024年7月3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媒体《新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我们坐在同一条船上——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全文如下: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我听过一首瑞典语歌曲,它唱道:“我们坐在同一条船上,小心海浪来了,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祝暴风雨快点过去”。这首歌节奏明快、悦耳动听,“sammabåt”(同一条船)的歌词反复吟唱,生动抒发了人类面对困难挑战时同舟共济的情怀。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热点问题升温,强权霸凌行径层出不穷,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深,战争冲突、贫困饥饿、恐怖主义、网络攻击、气候变化等新旧问题交织叠加。面对全球性危机,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只有团结互助,才能顶住惊涛骇浪,携手驶向光明未来。

新时代呼唤新理念。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对风云变幻的百年变局,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彷徨求索的世界点亮前行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总目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重要依托,十多年来已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实践成果。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潮流、推进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合作共赢、提升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

莎士比亚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里说,玫瑰花换个名字也一样芬芳。世界各国文明中都蕴含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阿拉伯有谚语“独行快,众行远”;非洲传统价值理念乌班图精神倡导“我们在故我在”;伊斯兰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乌玛概念蕴含朴素的共同体思想;加拿大哲学家麦克卢汉预言世界将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德国有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等等。这些反映了不同地区和国家都有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瑞典法律还规定“公共访问权”(Allemansrätten),赋予所有人在大自然中漫步、采摘浆果、蘑菇和鲜花的自由,体现了开放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融相通。瑞典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积极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高度契合。瑞典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与中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两国建交74年来,各领域交流合作密切、成果丰硕。中瑞长期互为在亚洲和北欧地区最大贸易伙伴,经贸关系紧密。近年来,双方企业在汽车制造、节能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加速融合、相互促进,有力助推两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双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对话沟通、对接各自优势,不断拓展新空间、迸发新活力。两国人民以互利共赢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前,中国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瑞典在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两国发展理念契合,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同时,双方在处理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维护自由贸易、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利益。中瑞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增进两国人民和人类共同福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两国应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沟通和理解互信,切实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筑牢夯实传统合作根基,培育壮大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深化拓展人文交流往来,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奋力开拓中瑞友好合作新局面。

诚然,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但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只要我们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和衷共济,携手同行,就像《我们坐在同一条船上》这首歌唱得那样,“注意,这里有一个颠簸,我们紧紧抓住彼此,希望我们能到达目的地”,就一定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