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作丑来坏作好 颠倒国中叹颠倒

2023-08-03 05:54:53 - 齐鲁晚报

美作丑来坏作好 颠倒国中叹颠倒

美作丑来坏作好 颠倒国中叹颠倒

近日,沉寂多年的刀郎突然归来,一首“罗刹海市”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阵阵的解构热潮。

刀郎的这首《罗刹海市》,歌词取材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那么,蒲松龄的《罗刹海市》讲的是什么呢?

□徐飞

海外罗刹国与龙宫

《罗刹海市》跟《镜花缘》一样,讲述了古人在海外游历的故事,表现了作者要在故乡之外发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们的愿望。

故事的主人公马骥是商人之子,他生得风度翩翩,仪态优雅,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马骥经常跟梨园弟子一起演戏,扮成锦帕缠头的旦角,就像美女一样。在刀郎的《罗刹海市》中也说:“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叫马骥,美丰姿少倜傥,华夏的子弟。”

虽然马骥喜欢歌舞,但并没有耽误文化课,十四岁时,他在郡中考取了秀才,很有名气。然而,父亲年老体衰,要求儿子子承父业,他对马骥说:“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马骥没有办法,只得继承父业,做起买卖来。

一次,马骥跟人到海外经商,船被狂风吹走,经过几天几夜,一直漂到离中国两万六千里的一个地方——罗刹国。马骥发现,罗刹国的人都长得奇形怪状,且以丑为美,以丑选官。在这个颠倒美丑的地方,人们看见俊后生马骥,都吓得惊慌逃跑,唯恐避之不及。

马骥来到一个贫穷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长得还算不上丑陋。村民一开始都很恐惧,但经过一番交谈后,发现马骥貌似没有吃人的嫌疑,便不打算逃跑。马骥问村民,当地人为什么会怕他。有个村民告诉他:“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也就是说,在我们眼里面目狰狞、形象丑陋的罗刹国人,看我们的时候也是同样观感。马骥问村民们,为什么他们会这么穷,村民告诉他,罗刹国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人的长相,而不是才能,那些体貌最美的能当上卿,差一点儿的当地方官,再差一点儿的也可以求得贵人的宠爱,能有残羹冷炙来养活妻子儿女。而像他们这些人,刚生下来就被父母看作不祥之物,往往会被抛弃。那些侥幸没有被抛弃的,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

马骥进入罗刹国都城后,街上的人都吓得纷纷逃跑,唯恐这面目狰狞的人会吃人。马骥看到罗刹国宰相,那人两只耳朵朝后长着,三个鼻孔,睫毛像帘子一样盖住了眼睛。又看到罗刹国大夫,都是披头散发、相貌狰狞的丑八怪。用刀郎的歌词来说,就是——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

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岂有画堂登猪狗

哪来鞋拔作如意

马骥听说有位执戟郎曾经出使国外,见过外面的人,应该不会怕他,便登门拜访。执戟郎果然不怕他,还把他奉为贵宾。但执戟郎说,他虽然出使过很多国家,却唯独不曾到过马骥的家乡。执戟郎建议马骥,把煤涂在脸上,扮作张飞,这样看起来会英俊潇洒,国王和大臣们就不会害怕他的长相了。

马骥把煤涂在脸上,进宫面圣。国王和大臣们看到马骥的样子,觉得马骥真是一位美男子,便盛情款待。马骥还在酒席中即席起舞,为国王和大臣们唱家乡的流行歌曲,也就是“靡靡之音”,国王听得如痴如醉,异常兴奋,当即任命马骥为下大夫。

这说明什么?罗刹国的人之所以以丑为美,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人,所以久而久之,才会以为长得面目狰狞、形象丑陋的人才是正常的人,长得英俊潇洒或貌美如花的人反而不正常。然而,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是一直存在心中的,人对美的喜欢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当罗刹国的国王和大臣们听到马骥唱的歌曲时,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如果有大臣请国王评价马骥的音乐,国王不会反问:“他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国王更不会说马骥“不具备审美观点”。

也就是说,罗刹国并非真是一个完全颠倒黑白的国度,它只是受限于身处汪洋大海中一座孤岛的地理环境中,在认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已。

不过,刀郎对于马骥这种刻意扮丑、欺骗国王的行为是蔑视的:

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

不管你咋样洗呀

那也是个脏东西

以上说的是“罗刹”的部分,下面来说“海市”。

马骥被封官之后,备受国王恩宠,但他知道自己假扮“张飞”的事情肯定会败露。为了避免杀身之祸,马骥向国王请求辞官。国王没有答应,他又要求短期休假,国王给了他三个月假,并赏赐了很多金银珠宝。马骥回到那个村子,把金银财宝分给了村民,村民们感激不尽,告诉他海中有一个集市,这个集市“四海鲛人,集货珠宝。四方十二国,均来贸易。中多神人游戏”。马骥被好奇心驱使,强烈要求去海市逛逛。

马骥在海市中遇到一个高大帅气的公子,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那公子本是龙王三太子,他带着马骥来到龙宫。龙王让马骥写了一篇《海市赋》,马骥挥笔写成,文采飞扬。龙王喜悦之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马骥。马骥虽已经娶妻生子,但还是经不住诱惑,与公主成婚。不过,马骥并没有跟公主老实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

婚后三年,马骥有些想家,公主表示理解,说你先回家,三年后我会把即将出生的孩子送过去。马骥回家后,发现妻子已经改嫁。三年后,公主托人送来一对龙凤双胞胎,男孩叫福海,女孩叫龙官,自己却没有露面。此后,马骥一人抚养儿女。至于马骥后来怎么样了,故事中没有说,只是提到马骥回到故乡后,遇到的现实是“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跟罗刹国也没有什么两样。

《罗刹海市》的创作背景

蒲松龄创作《罗刹海市》,有两个背景。

一个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蒲家庄(今山东淄川)人,终年76岁。蒲松龄小时候家境比较宽裕,蒲氏四兄弟中数蒲松龄最为聪颖,且勤于攻读,并得到时任山东学政、清初文坛大家施闰章的赏识。十九岁时,蒲松龄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未来一片光明。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此后的人生急转直下。先是诸嫂不贤,家事不宁,蒲父被迫给四兄弟分家。这次分家很不公平,蒲松龄只分到少量粮食、二十亩薄田与几间破旧老屋,而蒲松龄夫妻却默然不争。后是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因生活所迫,他一边参加科举考试,一边设帐教学来养家糊口。31岁时,蒲松龄被同乡、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聘为幕僚。然而,他没干多久便借故还乡,继续当他的塾师。

从世俗角度来看,蒲松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他在《罗刹海市》的结尾说道:“装出一副虚假的面孔去迎合风俗,人情与鬼无异。有爱吃疮痂癖好的人,天下哪里都有。自觉屈意取悦小有惭愧的文章,人们说文章还不错;自觉大为惭愧的文章,人们说文章特别好。如果公然作为一个须眉男子到都市游玩,人们不被吓跑的恐怕很少。那被封为陵阳侯的痴人卞和,将抱着价值连城的璧玉到哪里去痛哭呢?唉,荣华富贵只能到蜃楼海市中去找了!”

在这里,蒲松龄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他以马骥假扮黑“张飞”换取罗刹国王恩宠,来讽刺现实世界中政治的黑暗,人们为了追名逐利往往不择手段,以至于迷失自我。蒲松龄本人非常看不惯这种现象,他在宝应当幕僚期间,目睹当时贫富对立、权贵横行,便写了《挽船行》等诗篇予以揭露。加之他厌倦那种“无端代人歌哭”的无聊文字应酬,才辞去这份还算不错的工作。

不过,蒲松龄对于人性并没有彻底绝望,在他的笔下,马骥没有继续戴着假面具,而是离开了罗刹国。马骥的才华在龙宫得到认可并被龙王封为驸马的奇遇,蒲松龄是借此抒发了有朝一日自己的才华也能得到贵人发现的渴望和期盼。

第二个背景是文学创作的背景。《罗刹海市》的创作遵循了一种叫“海岛妇人”的故事模型。这一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记载了一个“海上罗刹女国”的佛教故事。

传说在南瞻部洲,有一个大商人叫僧伽,他有一个儿子叫僧伽罗。僧伽罗长大后子承父业,也成了商人。一次,僧伽罗带领500个商人出海寻宝,船队在海上遇到风浪,漂至宝洲。这个宝洲上有个城池叫大铁城。大铁城里住着500个罗刹女。罗刹女们热烈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商人,并提出咱们正好都是500人,干脆每个商人娶一名罗刹女。罗刹女个个肤白貌美,商人们欣然答应,僧伽罗则娶了罗刹女王。一年之后,商人与罗刹女们分别有了孩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然而,有一天,僧伽罗在无意中发现这些罗刹女的真实身份竟然是吃人的厉鬼,便谋划逃跑。他得知海滨有一匹天马,天马可以把他们带离这里。僧伽罗劝说商人们跟他一起逃走。他们找到天马,请求天马的帮助,天马表示愿意帮忙。就在天马背着商人们飞上天时,商人们纷纷痛哭流涕,毕竟他们跟罗刹女们已经结为夫妻,而且还有了孩子,作为丈夫和父亲,他们实在是不忍心离去。于是,商人们都从天马上掉下去,只有僧伽罗一个人乘着天马回到自己家中。

其他罗刹女的丈夫都没有选择离开,唯有僧伽罗走了,这让罗刹女王很没有面子。她来到南瞻部洲,告诉僧伽自己是他的儿媳妇,可是僧伽罗不仅当着父亲的面辱骂罗刹女王是厉鬼,还叫她立马滚蛋。罗刹女王见打亲情牌没有效果,便去找国王哭诉。国王见她美艳动人,便提出既然僧伽罗不要她,他愿意娶她为妻。结果,第二天,僧伽罗和大臣们都发现,国王、王后和宫女们都被罗刹女王吃个干干净净。

国不可一日无主,在大臣们的拥戴下,僧伽罗成为新国王。僧伽罗上位后,改革内政,励精图治。后来,僧伽罗率领大军渡海来到宝洲,向罗刹女们发起进攻,罗刹女们或死或逃。僧伽罗在宝洲建立起新的国家,这个国家以国王的名字命名,叫“僧伽罗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斯里兰卡。

这个“海上罗刹女国”的故事在后世被反复演绎,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奇思妙想糅合进去,演变成一个又一个“海岛妇人”类型的海岛探险故事。尤其到了宋代,海洋贸易逐渐发达,人们对于海外世界的探索兴趣与日俱增,“海岛妇人”类型的故事屡屡在宋人的笔记小说中出现。此后明清小说如《西游记》《镜花缘》与《聊斋志异》里的《罗刹海市》,都延续了这一故事类型。可以说,没有玄奘记载的这个佛教传说,便没有后世蒲松龄创作的《罗刹海市》。

斗转星移,刀郎的一首《罗刹海市》又激发了人们对歌词的阅读理解式分析,古人讲求微言大义,今人在有限的文字篇幅探寻背后的故事,倒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据“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