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深圳采访手记 | 街头琴声缓缓,寻找生活的温暖
转自: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不久前,一名建筑工人在深圳街头即兴弹奏钢琴的视频走红网络。街头为何会出现钢琴?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央视cctv13《朝闻天下》播出新闻特写报道《让“街头的琴声”温暖一座城》,由农民工大叔弹钢琴开篇,延伸到了深圳街头的公益钢琴,讲述了黑白琴键连接着城市里素不相识的人们,以及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温情。
大家赞美建筑工人这双手“弹得出浪漫,扛得起生活”,也感慨“音乐平等地爱着所有人”。街头的琴声缓缓,也反映出了在深圳生活的人,追寻热爱生活的小小温暖。8月1日,央视记者乔亚美根据这个采访报道故事,写下了记者手记。
记者手记|街头琴声缓缓,寻找生活的温暖
穿着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他在工友的鼓励下一曲又一曲地弹奏起了公益钢琴。《敢问路在何方》《致爱丽丝》《保卫黄河》……记忆中的十多首曲子顺着指尖一口气倾泻而出,像在诉说日思夜想的惦念。
这是一位建筑工人在深圳街头弹奏公益钢琴的视频片段。大家赞美这双手“弹得出浪漫,扛得起生活”,也感慨“音乐平等地爱着所有人”。
循着视频主角易群林的琴声,总台记者乔亚美来到了故事第一个音符响起的地方,也发现了更多被悉心守护的温情和梦想。街头的琴声缓缓,总台新闻报道如何追寻热爱生活的小小温暖?来看这篇记者手记。
见到弹琴大叔的第一面,我们合唱了一曲《追梦人》
一下飞机,我和同事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易大叔所在的工人宿舍。他的形象非常感染我,特别面善、特别爱笑,还有他脸上的皱纹,总让我想起小时候书本上写的劳动者形象。这种真实的、质朴的感觉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听到他的讲述,我才理解视频中的他为什么看起来那样满足、那样快乐。小时候他曾在县城的亲戚家学过一段时间的钢琴,但是已经30多年没有摸过琴了。
30多年的念念不忘,终有了深圳街头一曲一曲的琴声回响。如何能把他这种纯粹的热爱与喜悦传递给观众?报道中,易大叔的手,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这双手洗过碗,组装过玩具,握过铁锹,也会拾起浪漫,在桌子上快乐地弹起“空气钢琴”。
当我们谈起与公益钢琴的“相遇”,他说自己刚开始弹时,也怕别人笑话,担心自己一身工装与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人家一鼓掌,我慢慢就没那么紧张了,有种被大家认同的感觉。”
真实的感受,是采访报道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我被易大叔的心声打动,恰好当时他正在练习《追梦人》的曲谱,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老歌。于是,一场轻松随性的音乐对话就此发生,镜头记录了这个如珍珠般温润闪烁的瞬间。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
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
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我唱歌的时候,他跟着我轻轻哼唱,手指间流动的空气中仿佛有声音在汩汩流淌。就像歌词里唱的,“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这唱的不就是弹琴的易大叔吗?
每个来弹琴的人都有故事
循着易大叔与钢琴的故事,我又对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公益钢琴”产生了兴趣。这样一台钢琴摆放在深圳街头离人群最近的地方,它曾被谁弹响?还有多少位“易大叔”感受过这种触手可及的快乐?
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我和同事在深圳华强北地铁口陆续海采、拍摄了三天。八台公益钢琴分布在行人来来往往的街头,不时响起的琴声或老练、或稚嫩,讲述着每一个弹琴人的故事。
在这里,有53岁开始自学弹琴的装修工人,公益钢琴给了他操练技艺的珍贵机会;有工作间隙抽空来弹琴的医生,顿挫有力的弹奏让他尽情释放身心的压力;有学琴不久、天真无邪的孩童,公共场所的展示让他信心倍增、兴致勃勃;也有与伙伴在这里一弹一唱的退休教师,公益钢琴让她们找到了释放余热的舞台……
在这里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并不算难,因为钢琴的使用率确实可观。海采的过程中,街头温暖的琴声似乎也在向我招手,我自己甚至也变得好想学钢琴!
后期制作成片时,我想给这条片子铺上温柔的音乐底色,就像我在现场感受到的那样——不见其人、先闻琴声,用每一位弹奏者的琴声来铺垫他们的出场,让观众充分浸润在藏着个性与故事的音乐中。
片子的结尾,我特地选取了“街头小型音乐会”片段,大家围着公益钢琴合唱,渐弱的背景音中,《讲不出再见》的歌词让人意犹未尽,“这段情,越是浪漫越美妙,离别最是吃不消……”
文化惠民,
还有更多故事
从街头弹钢琴的易大叔,到播撒音乐之美的公益钢琴,故事讲到这里本应该结束了。
但随着我们深入挖掘“公共文化惠民”这一主题,更多精彩接二连三展开,让我们更仔细地端详这座愿意投成本、花心思,努力把小小的幸福感送到居民家门口的城市。
采访公益钢琴故事的同时,我又听说了这里的24小时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同样布设在人群密集的区域,满足了不少人对独立学习空间的需求。次日晚上,我们就走进了不远处的深圳福田区益田社区24小时公益图书馆,准备一探究竟。
晚上九点多,我们静悄悄地到来时,这座“家门口”的图书馆座无虚席,学习氛围浓厚。我一眼就看到了一位穿着外卖骑手工装的读者,她在一个角落安安静静地学习。多么好的新闻素材!同行的摄像于是赶紧拍下了这一幕。
我又走近同她简单地聊了几句。她告诉我自己正在学习软件系统集成相关知识,准备考证追求更远的发展,而24小时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刚好满足了她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的需求,“30天有20天都在这里学习。”
24小时图书馆的意义在哪里?这位读者的故事,就提供了其中一种答案。正是这次相遇,让我们报道团队决定,继续关注报道这一夜以继日不曾停歇的惠民举措。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的地方看到这些好的做法,从而让更多人受益。
让人欣慰的是,相关报道在总台新闻频道多个栏目播出后,我们很快收到反馈,多地密集前往深圳,学习调研当地的图书馆运营经验。我深感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如果能让更多城市看到文化惠民的不同形式、经验做法,那最终惠及的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
从公益钢琴到24小时图书馆,记者乔亚美所在的总台新闻报道团队还在继续关注深圳的“钢琴小屋”“免费户外健身房”等其他公共文化惠民项目,相关报道即将在近期与观众见面。
在这一系列报道中,镜头的主角在变,聚焦的理念却始终如一。用报道汇聚来自生活的脉脉温情,展现情感的温度和行动的力量。我们期待在报道中看到更多“追梦人”品尝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硕果,在家门口找到向往的暖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