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2023年第3期

2023-08-03 18:01:32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城市规划》2023年第3期

封面设计:毛小榆方曼丽

《上海城市规划》

2023年第3期

本期主题:健康城市的社会维度

主题文章

社区建成环境影响居民社会健康的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

TheInfluenceofCommunityBuiltEnvironmentonSocialHealth:ReviewandEnlightenment

董慰朱家慧李罕哲

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与存量更新的背景下,人口变迁与环境变化带来了社区社会空间的重构,邻里关系出现疏离,居民的社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证明,建成环境对居民生理及心理健康具有主动干预价值,但对建成环境与社会健康的关系尚不清晰。介绍了社会健康的内涵与特性,梳理居民社会健康影响因素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的不同维度,厘清基于居民客观行为、主观感知及空间正义与社会规范的3种“环境—社会健康”影响路径,分类解析和提炼研究结论,分析发展动态并提出我国未来在该研究领域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方法,为构建主动式健康干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社会维度的社区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以广州典型社区为例

ResearchonCommunityHealthandItsInfluenceMechanism:ACaseStudyofCommunitiesinGuangzhou

叶原源刘玉亭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下,社区作为深耕人居健康的基层单元备受关注。已有研究多集中在物质、社会因素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在健康人居的主体内涵、要素选择、分析框架系统性等方面尚有不足。基于“人文”与“结构”的交叉理论分析视角,相应地聚焦于个体与社区两个层面,通过广州15个社区案例和3302份问卷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系统分析和探究社区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区健康的影响机制中“个体化”作用路径显著,印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区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存在显著的层级差异和多样化作用路径:物质空间属性、治理属性主要在个体层面对社区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则更多地体现了社区层面的“结构化”的作用路径。

流动时代的城市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

——基于社会空间效应视角

UrbanEnvironmentalExposureandMigrants'HealthintheEraofMobility: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spatialEffects

李志刚程晗蓓

摘要:基于流动时代的新背景,围绕社会空间效应视角,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现。研究表明,社会适应理论、社会资本与健康、环境健康差异理论是目前探讨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问题的核心理论。研究从早期主要关注自然环境,拓展到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多维度综合环境。移民与本地居民在环境暴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建成环境的不公正、社会资本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空间效应引发的移民健康脆弱性等3方面。新研究需要更加重视移民自身流迁经历及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空间效应演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暴露—社会空间效应—移民健康”的新范式,强调移民健康问题是环境暴露与社会空间效应交互影响的结果。以期有助于拓展健康城市研究的分析维度,为建设健康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社会健康视角下乡村地方依恋研究进展与启示

AReviewofRuralPlaceAttachmentuponthePerspectiveofSocialHealth

董禹霍春竹白兰谭卓琳

摘要: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导致的农村人地矛盾和社会融合问题对社会健康造成重大影响。而高水平的地方依恋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借助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外社会健康视角下的乡村地方依恋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乡村地方依恋与社会健康之间的影响机制框架。研究发现,该领域经历了“认知—探索—深化”3个阶段;研究以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为代表;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人口迁移、感知与行为和乡村旅游,多为横向研究;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灾区迁移人口、旅游村居民和游客等。不同国家的主要研究内容存在差异。未来可以加强对不同乡村类型和社会群体的关注,探索中国本土化理论框架,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应用的创新,以改善人地矛盾、促进社会融合,实现社会健康发展。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花园网络营造

——北京清河街道的实践

BuildingaCommunityGardenNetworkundertheGuidanceofHealthyCity:ThePracticeinQingheSubdistrict,Beijing

刘佳燕程洁心郑巧依张东旭

摘要:近年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生态城市与健康城市建设实践。社区花园营造作为融合绿色生态和多元共治理念、推动小微空间绿色更新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伴随城市更新进入留白增绿、提质增效阶段,北京市结合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实施,全面推进社区微空间更新活动。海淀区清河街道依托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以社区花园网络营造为主题,开展了多处小微绿地更新实践。基于对国内外社区花园的主要概念、特点、路径和价值的系统梳理,以清河街道社区花园实践工作为例,阐述“双师”制度支持和健康城市导向下社区花园网络营造的总体思路,从空间支持网络化、社群支持网络化、价值传播网络化3个维度推进实施,并结合对不同层级、形式的4个代表性营造案例的剖析,从完善街区生态空间体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共建制度创新、传播绿色更新理念4个方面,总结社区花园网络体系建设对于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健康效益、推动实现健康城市目标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潜在问题和发展展望。

“同一健康”理念下山地城市高层住区养犬群体行为与公共空间关联性研究

CorrelationStudyonDogBreedingGroupBehaviorandPublicSpaceofHigh-riseResidentialAreasinMountainousCitiesundertheConceptof"OneHealth"

黄瓴严易琳

摘要:城市高层住区宠物犬数量日益增多,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高频冲突成为当下大城市居住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空间的关联性议题已进入城市社区更新的研究视野。将“同一健康”理念从更大区域的宏观尺度运用于日常居住环境的微观尺度,以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的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聚焦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包括养犬群体时空间行为特征、使用差异性需求、空间冲突与适应等,进而提出“人—犬—空间”健康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对山地城市高密度住区更新的认知与更新思路。

社区致胖环境特征与机制解析

——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例

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andMechanismsofObesogenicEnvironmentinCommunity:CasesStudyof11Prefecture-levelCitiesinHebeiProvince

盛明洁杨美玉唐龙妹杨磊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建成环境和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致使超重和肥胖快速流行,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近年来,西方学界对超重和肥胖诱发机制的关注从个体因素转向环境风险因素,认为城市环境的“致胖化”是促进超重和肥胖流行的根本原因。然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2017—2018年《河北省人口与家庭健康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解析10分钟生活圈和居住小区层面的建成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个体因素后,10分钟生活圈层面的土地混合熵、不健康食品售卖点密度、绿地与开敞空间面积,以及居住小区层面的房价水平与居民超重和肥胖显著相关。初步揭示出中国情境下社区致胖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机制,为从城市规划视角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提供一定依据。

规划实践

“留改拆”导向下历史风貌区控规编制策略探索

——以上海市静安区张园地区规划实践为例

OnthePlanningInnovationofHistoricLandscapeAreaundertheGuidanceofReformandDemolition:ACaseStudyofZhangjiaGardenAreainShanghaiJing'anDistrict

莫霞魏沅

摘要:上海旧区改造方式转变为“留改拆”后,开始探索与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相互促进的新路,旧改区域和历史风貌区高度叠合,相应的控规编制更需要从均质化编制方式转变为精细化编制方式,改善民生的同时兼顾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对“留改拆”导向下上海中心城区历史风貌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目前中心城区历史风貌区规划导向与控规落点,并以位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静安区张家花园为例,从传承历史文脉、优化公共要素、空间复合利用等方面阐述“留改拆”导向下的张园地区规划编制策略;从新增肌理保护范围、精细化布局公共空间、统筹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分类保护历史建筑等角度探讨历史风貌保护技术要点。

“双评价”优化模型在城镇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实践探索

——以上海市崇明区西沙城镇圈为例

TheApplicationofanOptimized"DualEvaluation"ModelinNationalTerritorySpatialPlanningofTownClusters:ACaseStudyofXishaAreainChongmingDistrictofShanghai

刘珺

摘要:“双评价”是识别国土空间特征、预判发展方向和统筹谋划资源利用的科学手段,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鉴于上海市崇明区西沙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引入“双评价”模型来辅助西沙城镇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剖析城镇圈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内涵和核心要点,从基础数据库构建、技术方法选择和评估框架搭建3个方面,提出城镇圈“双评价”模型的优化策略。通过分析西沙城镇圈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从生态、农业、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4个角度搭建城镇圈特色“双评价”模型,对其进行推演和场景应用,以期为西沙城镇圈“三镇一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

城市研究

“双碳”战略下上海市规划管控策略探索

——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

ResearchonShanghaiPlanningManagementStrategyunderthe"CarbonEmissionsPeakandCarbonNeutrality":BasedonAnalysisofInternationalExperiences

谢湘雅张翀

摘要:实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出新战略、新使命和新要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目标,纳入碳排放相关指标,在“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聚焦规划管控体系,围绕“双碳”战略下“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对目前上海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情况进行再审视,分析其中管控要素覆盖、各级规划传导,以及政策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借鉴国外面向碳中和规划经验,提出管控体系构建思路,针对规划管控内容、技术要点和实施保障等提出建议。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江苏省历史运河遗产价值探析

PerceptionoftheValueoftheHistoricalCanalHeritageinJiangsuProvinceundertheBackgroundofTerritorialSpatialPlanning

万雍曼叶亚乐

摘要:区域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历史运河在古代国家治理和地方发展中承担重要职能,留存至今成为重要的遗产资源和文化景观。在区域尺度上,梳理江苏省历史运河的形成历程和文化意义,识别出33条具有突出文化遗产价值的运河并总结其保护问题,认为当前运河遗产可以作为省域文化遗产的空间骨架、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建议尽快开展江苏省历史运河遗产的调查研究,将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统筹考虑。

生活型滨水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苏州河为例

StudyontheQualityEvaluationofDaily-livingWaterfrontPublicSpace:ACaseStudyofSuzhouCreekinShanghai

刘若昕王林任宁鲍柏江

摘要:生活型滨水公共空间与本地城市居民联系密切,承载居民大量日常交往活动,其品质的优化对提升“人民城市”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生活型滨水空间缺乏精细评价体系,不利于以人为本的滨水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与城市更新。为解决上述挑战,以文献综述、现场调研、民意调查、政策梳理等多源数据为支撑,以上海苏州河居民活跃核心段滨水公共空间为例,建构并应用生活型滨水公共空间品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提出慢行体验、风貌特色、滨水景观、空间活力和服务设施5个评价维度,深入分析不同维度中各指标的建设现状,为生活型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更具在地性、差异性和人本价值的规划建议。

开放街区城市形态与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UrbanFormandtheSpaceQualityImprovementofOpenBlocks

管若尘郎嵬陈婷婷李郇

摘要:近年来,人民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街区质量和空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量城市老区发展空间受限,已建成区的建筑、道路、社区及设施老旧,引发空间品质降低、人群满意度降低等问题。目前,开放街区的网红商业化是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街区空间品质的常见实例,自此形成的“网红街区”成为新时代生活与消费方式转变下“自下而上”城市微更新的典范。因此,分析城市开放街区城市形态与空间品质对城乡建设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网红街区”为例,采用POI、OSM开源地图等多源数据,结合调研访谈,从街区、街道和建筑3个尺度着手,基于意象性、围合度、人尺度、透明度和丰富度5个维度评价街区空间品质,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开放街区品质提升提出机制性建议和规划设计策略。

城市近郊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借用”特征分析与机制研究

——以重庆永川区板桥镇为例

Researchonthe"Borrowing"CharacteristicsandMechanism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inVillagesandTownsneartheCity:ACaseStudyofBanqiaoTown,YongchuanDistrict,Chongqing

周奕言张晨阳

摘要:城市近郊村镇作为城市与乡村功能交界区域,成为受城镇空间蔓延影响最强烈的地区,同时也是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建设区域。近郊村镇在城市资源辐射下,在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享有多重选择,同时乡村振兴推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导致城市近郊村镇出现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配置过饱和等问题,设施配给的错位导致村镇产生不同层面的“借用”现象,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分析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配置现状,剖析评价村镇的“双向借用”“跨功能借用”和“越级借用”机制;为城市近郊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布局提供针对性的策略,构建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

城市低收入居民搬迁后就业响应及影响因素

——基于情景分层的视角

EmploymentResponseandInfluencingFactorsofUrbanLow-incomeResidentsafterRelo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ituationalStratification

孔子然肖佳琦夏永久

摘要:中国城市经过40年的大规模空间调整导致城市居民不断迁移,而以住宅搬迁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为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重构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其中低收入搬迁者由于在社会资源占有和环境适应能力上相对较弱,使得其就业及经济收入成为关注焦点。利用2017年南京市绕城公路周边8个拆迁安置社区近千户家庭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从情景分层的视角出发,采用多项Logistic模型回归方法针对低收入搬迁居民的就业响应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属性、职业、职住距离是就业响应的显著影响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其研究结论对于正确认识搬迁对居民个体就业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以期理性认识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及其影响效应。

大数据研究

融入规划轨道交通的土地使用多情景模拟

——以上海外围地区TOD为例

Multi-scenarioSimulationofLandUsebyIncorporatingPlanningRailTransit:ACaseStudyofTODinShanghaiSuburbs

周新刚杨辰颖黄永俏曾灿程钮心毅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未来土地使用发展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必要探讨如何将轨道交通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中,并进行多情景的比较分析以辅助国土空间规划。基于上海市不同历史年份土地使用情况,分析土地使用的变化过程,挖掘轨道交通对于土地使用演变的影响。设定不考虑规划轨道交通、考虑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情景和考虑轨道交通建设调整规划3种情景,使用神经网络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未来土地使用演变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土地使用模拟能够有效分析轨道交通、人口密度等不同空间要素对土地使用演变的影响,土地使用模拟结果与现状对比精度较高。多情景土地使用模拟方法可以比较不同规划情景之下的土地使用发展布局,辅助轨道交通规划编制,融入轨道交通规划的未来土地使用发展布局对于支持TOD模式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社会可持续视角下基于多源大数据的社区活力测度和更新规划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ResearchonCommunityVitalityMeasurementandRegenerationStrategyBasedonMulti-sourceData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Sustainability:ACaseStudyofSuzhouCentralArea

陈金留李鹏程王昊琦甘文泉

摘要:社区更新是提升社区场所活力、优化居住生活品质和整合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当下关于社区活力的测度主要根据社区要素进行评测,较少构建基于人本视角下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构建包括社会公平、社会资本和居民基本需求在内的3个目标层共计14项测量指标的社区活力测度方法,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进而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从居民需求出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对社区更新规划策略做出优化调整。结合地理空间数据、POI数据和微博签到数等数据,对苏州中心区内2311个社区的社区活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社区活力测度结果将苏州中心城区内社区分为五级,其中五级社区342个,基础设施老旧不完善,亟需更新。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可助力对城市社区进行量化研究,为城市老旧小区更新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并优化更新决策,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外规划

基于治理视角的纽约时代广场城市更新研究

StudyontheUrbanRegenerationofTimesSquareNYCfromthePerspectiveofGovernance

周鸣浩卢叶炅许月丽伍江

摘要:从1980年代至今,纽约市在时代广场区域先后推动并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不仅重塑其产业结构,全面激发区域活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两次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差异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更新过程中的治理问题,剖析与厘清城市更新目标与方向的转变如何影响治理的参与主体、权力关系、合作方式和治理工具的相关变化,旨在为我国当下处于经济转型和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核心区商业街区的城市更新及其治理逻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近20年全球半城市化地区识别与演变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数据库文献计量分析

ResearchReviewonIdentificationandEvolutionofGlobalPeri-urbanAreasinthePastTwoDecades:ABibliometricAnalysisofForeignDatabasesBasedonCiteSpace

詹子歆戴林琳

摘要:城市化率的迅速提高导致世界各地的都市区不断溢出其原有边界进入外围环境,半城市化地区多年来成为城市和区域研究的热点。在总结半城市化地区概念内涵和空间识别方法的基础上,使用CiteSpace软件对WebofScience数据库2000—2020年城市研究领域的295项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基于对关键词共现的聚类分析,确定研究热点和主流研究范式,并根据现有不足进一步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早期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对象多为城市用地扩张与房地产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向农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等空间要素的变化是半城市化地区演变研究的重点;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转型相关研究主题词较为分散,且研究方法各异。国内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在方法上应拓展维度,引入跨学科视角与新技术方法;在内容上应挖掘内涵,归纳更具理论性的科学规律。

市政规划

城市水务规划韧性提升策略:雄安新区实践与探索

StrategiestoImprovetheResilienceofUrbanWaterPlanning:PracticeandExplorationinXiong'anNewArea

刘晓青

摘要:韧性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之一,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防范城市安全风险的国家战略路径,韧性城市理念的融入对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巨大。从解析韧性城市理论研究和全球韧性城市实践出发,认为韧性水务应具备:系统结构灵活包容、基础设施多元冗余、水务功能稳健成长、运行管理协同智慧等基本特征。通过在雄安新区RD片区的实践探索,总结城市水务规划韧性提升的策略方法主要体现在4方面。①结构化整为零:系统布局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②设施多元冗余:提前准备、未雨绸缪;③空间功能弹性:多功能复合利用、与风险共存;④专业统筹协作:控制风险连锁反应,实现“多规合一”。

面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综合防灾多道防线建设探讨

DiscussiononConstructionofMulti-protectionforUrbanComprehensiveDisasterPreventionOrientedtoRegulatoryDetailedPlanning

张博骞王威马东辉

摘要:城市综合防灾多道防线的建设贯彻城市灾害防治的底线思维,满足建筑工程灾害抗御的刚性需求,提升城市灾后功能保障的韧性能力,是灾害治理的综合性理念,为城市综合防灾建设提供基本方向和理念指引。从概念构成、目标导向、作用效果、实施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城市防灾多道防线与综合防灾理念的多角度契合,梳理综合防灾多道防线建设、管理的关键问题。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提出综合防灾建设控制指引的定性、定量、定位、定界内容,深度融合综合防灾内容与城市规划体系,使城市综合防灾建设有平台能实现、有标准可依据、有流程可遵循、有信息可管理,为提升城市空间的灾害防治水平、强化城市空间治理与灾害综合治理能力提供重要途径。

《上海城市规划》2023年第3期

《上海城市规划》2023年第3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