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 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

2024-08-03 08:00:44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晚报

响堂山 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

北响堂石窟凿于天宫峰西坡的石崖坚壁上。这里,山势突兀,山体雄奇,群峰耸峙,怪石嶙峋。

响堂山 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

常乐寺遗址,残破的石柱和基础,加上巍然屹立的古塔,孤寂、苍凉,庄严、震撼!

响堂山 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

南响堂寺,位于古太行滏口陉西侧要隘处,由石窟、靠山阁楼、殿宇和古塔组成。其规模虽不及北响堂寺,但造型精微,要素齐全,别具特色。

响堂山 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

北响堂大佛窟内景,方柱通顶,三面开龛,一佛二菩萨。

响堂山 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

北响堂大佛窟正面龛释迦牟尼佛坐像,通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是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

响堂山 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

北响堂石窟群、常乐寺遗址、现代“响堂寺”建筑,与雄起的响堂山交相辉映。

响堂山 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

镜头下,五座天宫殿尽收眼底,它们分立于天宫峰的相应方位,小伙伴可辨识一下。图片方向,上北下南。

邯郸向西,在进入太行深山之前,一个山岭屏障横亘在前,高耸、伟岸。它就是响堂山。

响堂山之传奇,在于它富集了大量文化宝藏,著名的响堂山石窟群就建凿于此山。范文澜《中国通史》盛赞:“响堂山石窟可以与龙门宾阳洞、巩县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比拟。”周恩来总理1959年到此,赞叹:“这是国宝!”1961年,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群名列其中。

响堂山石窟群,初创于东魏,建凿于北齐,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增修。现存石窟30余个,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并有大量经文、题记、碑刻等。它是北齐石窟艺术的代表,是隋唐写实雕刻艺术的根基,在中国石窟艺术演变中,承上启下。集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之大成,堪称艺术宝库,专家称其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

北齐都城为“邺”,陪都“晋阳”。“邺”,今河北邯郸临漳县一带;“晋阳”,今山西太原。皇帝和皇室,在两都之间走动,必经响堂山。北齐奉佛教为国教,于是北齐皇朝不惜国力,在鼓山、滏山开凿石窟,兴建寺院,修筑行宫,方便皇室往来“邺”和“晋阳”时礼佛、休整。从而造就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浓郁北方风格的响堂山石窟艺术,带动了这一带寺院建设和佛教活动的兴盛。

古时,响堂山不叫响堂山,称滏岭或滏山,民间称其北部为鼓山,南部叫滏山。响堂山之名始于近代。东魏、北齐时期,山上建凿了两座皇家寺院,南为滏山石窟寺,北是鼓山石窟寺,宏大、精美、气派。同期,鼓山东坡也建凿了一座石窟寺院,称水浴寺,民间人士开凿,规模稍小。鼓山石窟寺,就是北响堂;滏山石窟寺,即为南响堂;水浴寺,俗称小响堂。

北响堂石窟的精华,在于北区大佛窟佛造像的精美、宏大;南区洞内外佛经碑刻的丰富、经典。大佛窟的故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记载,让人津津乐道。南区经碑的精品,被清末学者康有为辑录于《广艺舟双楫》,成为书法碑学的典范。

南响堂石窟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千佛洞窟顶的雕莲花和八尊伎乐飞天,堪称杰作;还有窟前的廊柱,富有特色。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南响堂窟前的廊柱有详细记载,认为“凑杂奇特”,异域味道。

响堂山上,除三个响堂石窟寺外,还有常乐寺、天宫殿,亦属珍宝。常乐寺和天宫殿,分别位于北响堂石窟的山脚和山顶,是其附属建筑。

常乐寺,始建于北齐,毁于20世纪40年代。从尚存的殿宇基址、莲花柱础、石柱残段,以及经幢、石塔、石造像等遗物,不难看出这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据记载,北齐时,常乐寺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

天宫殿,一组宫殿式建筑,五座,分立于北响堂顶部天宫峰。按方位,称东、西、南、北、中天宫殿。其中,东、西俩天宫殿,虽残破,却依然巍然屹立,一派沧桑,述不尽的故事。有学者考证,其始建年代不晚于唐初。其它天宫殿为近年新修。

响堂山,一座富集宝藏的文化圣山。这里古建遍布,建筑依山势而造,石窟依崖壁精凿,佛像依坚石细雕,佛因山而传播,山因佛而扬名。

如今,昔日的皇家行宫早已不见踪迹,寺院也已物是人非。但建凿在石壁上精美庄严的石窟佛像,严整遒劲的摩崖刻经,苍凉宏大的寺院遗迹,虽历经千百年沧桑,屡遭破坏,但留下来的破缺造像石刻、残垣断壁,依然述说着当年的辉煌,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这一文化宝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历史价值及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研究和膜拜。

邯郸老崔文/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