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富平老城里的慢时光
渭南日报记者吕佳
每一座老城,都饱含着风雨沧桑的历史印记。每一座老城,都镌刻着往昔岁月的繁华与骄傲。富平老城,就是这样一座被时光雕琢的老城。
(一)
富平老城坐落在县城西北方向一处高阜之上。远远望去,望湖楼、明代塔楼、圣佛寺宝塔三座建筑自东向西一字排列,气势雄伟,煞是惹眼。周围那裸露的黄土,虽然让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显得有些苍凉,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雄浑与硬朗。
这座老城不大,占地约280亩,长约520米,宽约350米,但内部却庇藏着文庙、城隍庙、魁星楼、湖山书院、考院等20余处古建筑,并且保留着五六百年历史的古街道和古民居。这些古老建筑风格各异,彰显着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老城现有正街、南街、北街三条老街,宽窄不一,主街干道与辅助小巷又多以“丁”字形相交,主次有序,巧妙地把传统民居与防御功能结合在一起。一块块青砖,一条条青石,发出幽幽的光亮,一座座土木结合的老房子,在岁月的洗礼下慢慢倾斜。隔上几家,门前就有一棵粗壮高大的老槐树,长得枝繁叶茂,将低矮的房屋和老街掩映在一片浓荫之中,让老城显得更加幽静、古朴。
在这里,遇不见川流不息的车流,听不见机器轰鸣的喧嚣,时间像静止了一样,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而安逸。
墙头上的绿藤野草,院门上锈迹斑斑的锁子,躺在路边的大青石磨,泛着光芒的石狮,还有那每一块石板,每一片瓦砾,都向来人诉说着老城的故事。行走其中,恍若隔世。
沿着狭窄的北街缓行,老城正街挡在了眼前。老县衙的门楣留有“为人民服务”的近代水泥浮雕标语,一瞬间似乎把人拉回到那个火红的岁月。老县衙西边,有一座不甚起眼的青砖瓦房,高高的门槛、黝黑的墙钉、厚实的院墙,如果不是门楣上“中国人民银行”六个红色大字,真以为这就是一座普通民居。如今,这座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富平支行旧址,被网友戏称为“最牛的中国人民银行”!
老县衙东边,破旧的文庙已经修复一新,正门矗立的吉星楼泛着新气,左手一段残垣断壁上的精美砖雕,独显其昔日辉煌。站在文庙棂星门下举目眺望,不远处的望湖楼随即映入眼帘,昔日“南湖烟雨”美景浮现在脑海。路过藏书楼,两扇厚重的木门紧紧关闭。透过门缝向里望去,两层青砖结构的藏书楼矗立在正中间,遥想当年,不知曾经有多少渴求知识的心灵踏入这座大楼,在这里勤奋苦读、博览群书。
富平老城,就像驱除人们心中浮躁的一剂良药,走遍老城街巷,仿佛穿行在古老的岁月中,洞悉历史烟云,陶醉在“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锁子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的慢生活之中。
(二)
当地的老人说,这是一座大有来头的老城。
宋元时期,富平老城被称作窑桥头。到了元至元元年,元军守将张良弼将驻军自义亭城移至窑桥头,筑寨据险,易名窑桥寨。明洪武二年,明军大将徐达经略关中,张良弼望风而逃,徐达即以窑桥寨为新县治。洪武三年,主簿陈忠信择城中最高处创建县廨、文庙、税课局等。明正统初年,知县高应举借助自然地形,刀削斧劈,夯土筑城,“就高阜堑土为城”,使富平老城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堑城”。
此后,历任知县修建四门、增修敌台、建拦马墙,由西向东依次设金城、连城两座辅城,不但构建了“西金城、中连城、东堑城”三城相通、可守可攻、固若金汤的立体防御格局,而且形成了北依温泉河、南俯南湖、四周山峦环绕的独特景观。到了明末,城内渐入商户居民,村落逐渐形成,原有格局风貌保存至今。
明朝李尽心捐资,在富平老城北门坡下修建通济桥,又名李公桥。知县刘兑凿石槽于桥面东侧,引怀德渠水顺桥而过,绕城东去,又经东济桥面流过。据《创修东济桥碑记》载:“邑侯刘公兑引怀德支水从桥上南注,绕城为玉带渠,灌东廓田若干顷。”清康熙九年,邑人起澘制作《富平地與图》,绘制当时的“富平十胜”,其中“第一胜”即为“一城天峙,县治堑城如空中楼阁”。“东门外窦村堡千户万家,西门外圣佛寺一座宝塔,南门外南湖水稻谷莲花,北门外玉带渠水流桥上桥下。”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形象地描绘了富平老城昔日的迷人景色。
1949年5月富平解放,县城内的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及望湖楼、藏书楼、魁星楼、四门城楼及数处木、石牌坊等基本保存完好。1970年,富平县委、县政府及机关单位陆续从窑桥寨这座老城池迁到窦村,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也随之转移。
至此,富平老城就静悄悄地坐落一隅,默默地注视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三)
富平这座老城历经岁月涤荡,刻录生活痕迹,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身影与足迹。
清光绪年间,关中地区遭遇大旱,三年六料无有收成,青壮年被迫四处逃荒,老弱饿死者不在少数,以致富平县人口下降至10万人,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光绪十三年和光绪十八年,被后人誉为清末“陕西第一循吏”的焦云龙先后两次署理富平知县。当时,他就在这座老城里拿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的良策,组织民众开垦荒田、疏通河道、兴农安民。同时鼓励山东客民移居富平,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山东移民怀着“不到陕西不罢休”的意志和“到陕西吃饽饽”的梦想来到关中,落居渭北一带开垦荒地。据1935年出版的《续修莱芜县志》卷一记载:“光绪十五年,乡民徙往山西、陕西者万余家。”如今,在富平县频阳博物馆还珍藏着焦云龙任富平知县期间刻立的《重修富平县城记》碑拓。
1923年,康有为来西安讲学,受弟子张扶万诚邀来富平家中小聚。时逢富平县图书馆在建,康有为欣然提笔,为富平县图书馆题写“图书楼”匾额。随后,康有为又即兴作诗:“前代孙杨有青名,国朝吾敬李天生,文昌水曲扶万宅,又继亭林到富平。”
富平老城标志性建筑望湖楼,与原陕西靖国军第七路总指挥胡景翼将军渊源颇深。作为富平名胜古迹之一,原楼修建于清同治八年,为“湖山书院”所在地。1916年5月,望湖楼毁于富平“逐陆之役”,1923年,胡景翼将军重修砖木结构日式三层“望湖楼”,第一层,门额石匾题“礼堂”二字;第二层,北门石匾题“建议”,南门题“望湖”;第三层,南墙正中匾题“藏书”,落款与二楼南匾相同;北匾镶匾题“尊经”二字。落款均署“壬戌年冬书于郑州军次胡景翼”。
这里曾先后设立富平县第一高等小学、富平县立第一小学校、富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直到1956年9月,学校定名为富平县莲湖小学。
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行走在富平老城,如同翻开一本城市记忆之书,让人们品读历史长河的光阴故事,了解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在思索中感受文明的传承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原标题:邂逅富平老城里的慢时光来源: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