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宁| “嗦螺”的古代南宁——贝丘遗址

2024-08-03 18:53:47 - 南宁发布

转自:南宁发布

贝丘遗址是指远古先民捕捞各种水生贝类动物,剔食其肉之后,将其外壳遗弃并堆放一处,久而久之形成大小不一的贝壳堆积物。在这些堆积物中又夹杂着古代人类使用过的石器、蚌器、陶器、骨器等生产生活工具。按照潘其旭、覃乃昌主编的《壮族百科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对贝丘遗址的分类,依照其地理位置,可分为洞穴贝丘、河旁台地贝丘和海滨贝丘3种类型。在邕江流域发现的顶蛳山遗址、灰窑田遗址、豹子头遗址等,均属河旁台地贝丘。邕江正是因为拥有数量众多的贝丘遗址而被誉为南宁古文明的源头、南宁的母亲河。

顶蛳山遗址

顶蛳山遗址位于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东面,现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好、出土遗物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顶蛳山遗址以独特的肢解、屈肢葬俗,特征鲜明的出土遗物,层次清晰的文化发展序列,名扬国内外,其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与西安半坡遗址相媲美,由此在考古学界享有“南有顶蛳山遗址,北有半坡遗址”的美誉。1994年,邕宁县文管所曾对该遗址进行调查(2005年3月,正式撤销邕宁县,原邕宁县域分设邕宁区、良庆区)。1996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复查。1997年4—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为期4个月的发掘。至1999年,共出土石器、骨器、蚌器等1000余件,陶器23件及大批陶片;发现墓葬331座,出土人体骨骼400多具;发现居住遗迹1处;还出土一大批软体动物遗骸及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骨骼。2001年,顶蛳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志说南宁| “嗦螺”的古代南宁——贝丘遗址

南宁市顶蛳山遗址博物馆

灰窑田遗址

1973年发现的灰窑田遗址位于青秀区长塘镇金湖社区邕江北岸的灰窑田岭上,西临邕江,东、南、北面为小山丘。遗址高出邕江水面约10米。 遗址地表散布灰白色螺壳,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20米。临江塌方断面暴露出约2米厚的文化层堆积,采集到少量的磨光石器、蚌器、夹砂粗质绳纹红陶片。由于未经正式发掘,其文化内涵尚未清楚,年代为新石器时代。1981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志说南宁| “嗦螺”的古代南宁——贝丘遗址

2005年,灰窑田遗址发掘现场

豹子头遗址

1964年4月发现的豹子头遗址位于青秀区柳沙园艺场内那贝村西南约2000米的邕江北岸河流拐弯处的一级台地上。遗址南临邕江,高出水面约15米。东北面为背刀岭、崩塘岭等小山丘,东南面是狭长小平地,地面暴露灰白色螺蚌壳,分布范围100×50米,从断面上可看到1米—3米厚的文化层堆积。1973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在遗迹中心部尝试挖掘,开4×4米宽的探方4个。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出土蚌壳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该遗址的年代为8000余年。1997年11—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发掘清理面积近200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600件,且发现烧制原始陶器的遗迹,这一发现当时在广西尚属首次,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2009年,豹子头遗址入选自治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志说南宁| “嗦螺”的古代南宁——贝丘遗址

豹子头遗址

石船头遗址

石船头遗址位于良庆区那黄村北3.5千米的邕江南岸台地上,离南宁大桥1.3千米,隔河与青秀山的龙象塔相对,周围为小丘陵地形,高出邕江河面约5米,当地群众称之为“石船头”或“三木岭”。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15米,河岸露出的文化层堆积约80厘米,文化层为灰褐色土质,杂有大量的螺蚌壳及陶片、石器,地表采集有石斧、蚌器、陶片等。1989年,邕宁县文物工作者进行复查时又采集到部分穿孔蚌刀、陶片、兽骨等遗物。陶片为夹砂陶质,火候较底,呈红褐色、灰色,饰粗绳纹或细绳纹。2009年,石船头遗址入选自治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志说南宁| “嗦螺”的古代南宁——贝丘遗址

石船(前)头贝丘遗址全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