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院患友来信:“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老婆的第二次生命……”

2024-08-03 20:07:32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时间飞逝,转眼间已经快一年了,老婆现在能走、能吃、能睡,对我们这种普通家庭来说,这个手术相当完美了!”在近日的一封感谢信中,这句质朴的感叹将家属的感激与满足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年前的那场无妄之灾恍若隔世。

十院患友来信:“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老婆的第二次生命……”

十院患友来信:“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老婆的第二次生命……”

十院患友来信:“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老婆的第二次生命……”

时间回到2023年6月1日,生活在一座苏北小城的李女士突感头晕、手脚麻木,家人第一时间带她就诊,磁共振影像提示延髓内有一12毫米×17毫米的占位。“生命中枢”出现病变非同小可,丈夫马上听从建议预约了当地市医院的专家门诊。在等候就诊的几天里,李女士的症状越发严重,连走路都需要搀扶,稍有颠簸就会呕吐。

在看过当地市医院的专家门诊后,李女士马上被收进病房,接受了增强磁共振扫描。检查结果十分棘手,医生坦言:“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案,最好去大医院再看看,家属必须24小时不间断看护。”听到医生这样说,丈夫瞬间懵了,妻子如此年轻,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怎能放弃?多方打听之下,丈夫联系到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

十院患友来信:“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老婆的第二次生命……”

延髓,上接脑桥、下连脊髓,主司内脏活动的调节,控制呼吸、循环、消化等重要生理机能,堪称“生命中枢”。若其中生出肿瘤,手术难度可想而知,既要完整切除病灶,又要确保不伤及正常组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认真倾听家属描述的病情,仔细研究全套病史资料后,高亮的回应带给绝望中的家属莫大的慰藉——“这个手术虽然难度非常大,但我有办法完成”。

2023年6月9日凌晨,

丈夫驱车将李女士送到十院,

当天早晨8点,

手术开始了。

从早晨8点到下午2点,家属在手术室外经历着煎熬,高亮带领团队在手术台上与病魔鏖战——全麻达成后,在手术导航设备的精准指引下,剥离颈部肌肉、磨除棘突与椎板骨质、开放椎管、剪开硬脊膜、释放脑脊液、切开后正中沟、用显微吸引器缓慢吸出血肿、剥离海绵状血管瘤……全套精细操作如行云流水,病灶顺利切除,周边正常组织未受影响,李女士转入NICU接受监护与后续治疗。

十院患友来信:“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老婆的第二次生命……”

手术顺利只是闯过了第一关,之后还面临感染关、器官功能障碍关等,只有自主呼吸恢复、意识完全清醒、肢体功能基本复原,方可言成功。进入NICU后第8天好消息传来,神经外科副主任崔大明的话令家属至今难忘——“恭喜啊,呼吸管拔了,可以自主呼吸了,明天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了”。

2023年6月29日,是李女士和家人终身难忘的日子,在生死边缘上走了一遭后,她重回家人在侧的岁月静好。如今一年过去,身体各项机能基本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对高亮团队的感激之情再次激荡胸臆。

“这个手术虽然难度非常大,但我有办法完成。”

这句话带给患者和家属希望与勇气的话,背后是高亮数十年积累的精湛手术技艺与丰富临床经验。如果说脑外科是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那在延髓、脑干等部位动手术就是明珠最闪耀的部分。“生命中枢”部位的肿瘤切除,真正是“牵一发动全身”。手术台上,医生只能通过头颅上开的“小窗”,穿过很小的间隙,借助高精尖设备导航,准确抵近和到达相关部位。一场手术,不论是对体力、精力、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医生的胆略和魄力,都有极其高要求。“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吹毛求疵,关乎患者生死。”高亮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院部全力支持下,神经外科建立了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配备全身移动CT等专业设备。诸如丘脑、基底节、脑干等部位的高难度肿瘤手术,从过去难以治疗变成了常规手术,原本可治的病症则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记者:罗欣悦

编辑:徐悦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