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字机”的忙乱中解放出来

2024-08-03 09:37:00 - 河北长城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芦静

错一个字要重新打印一本?近日,在江西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省领导对处理文件材料的浪费现象提出批评:“就一个字,用笔改下就行了,小账也是账啊。这种钱乱花,别的钱也可能大手大脚。”

小事小节见作风。与材料有误重新印制造成的资源浪费相比,更引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浪费现象并非个例,材料中的形式主义不容小觑。

20世纪80年代,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经常到乡村调研、现场办公。他发现乡镇干部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出席会议、看各种文件、接待上级部门的各种视察检查。约法三章之后,少数部门一下子不适应,仍旧按期发简报。他警告说:“你们要再这么搞,处分相关负责人,没收打字机,就是要让你们难受难受,养成新的习惯!”

大事发文、小事发文,似乎,发文成了一些地方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开会、迎检、招投标,在大大小小的场合,最常见的就是一摞摞的材料。的确,工作汇报材料是部门之间、业务上下级间的沟通桥梁。也因此,一些地方把“搞”材料与督查检查、部门考核捆绑在一起。

从“打字机”的忙乱中解放出来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发文确有必要,但要讲究度。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因为每件工作都要留痕,导致有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材料,“单位开会动辄10到20个议题,1个议题20来份材料,有时也就是因为行间距、页边距、字体字号等问题,材料要整本整本重新打。”面对越来越多的材料,一位基层干部苦笑着说:“配合检查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有时候群众办事都找不到空着的人。”

应付材料、发文了事现象不仅费时费钱,而且让工作人员身心俱疲,更容易衍生一些形式主义问题。比如,为了在截止期限前提交材料,一些公职人员不经思考、不加研判就动笔,硬生生地练成了“办公室的材料包”。析其成因,不排除一些基层部门“以材料论政绩”的管理方式作祟,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寒了实干者的心。

一次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称,“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他告诫干部,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形式主义空耗资源、折损公信力。不办实事,老百姓的信任感就会降低。

基层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材料?靠什么树政绩?不是包装华丽的“绣花枕头”,不是写得精彩的“假把式”,而是务实、扎实的“实打实”,是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的宝贵经验。字体、行距、纸张、装帧再美观,也比不上求真务实的灵气,更换不来群众的“真满意”,与正确的政绩观背道而驰。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不只文件材料里的浪费,督查检查调研扎堆、工作过度留痕、任务层层加码、“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都让基层叫苦不迭,更抑制了其深入一线、服务民生、破解难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打一个“实”字看似简单,但未必人人都能“打”得正确、清楚。如果政绩观没有摆正,挖空心思围绕“打字机”做文章,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会错位偏向,甚至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远离民心。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

业绩都是干出来的。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把基层从“打字机”的忙乱中解放出来,将百姓的喜怒哀乐真正融入文件材料,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必须进行到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