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变杀生?起底“硫超标”枸杞

2024-09-03 05:14:28 - 齐鲁晚报

养生变杀生?起底“硫超标”枸杞

枸杞有4000余年文字记载史、3000余年的药用史,是“药食同源”的代表性食品,广泛用于餐饮、保健品等领域。

“保温杯里泡枸杞”是不少人的“养生小习惯”。然而,在不法分子的炮制下,一些看起来饱满、红亮的枸杞,却是“含硫”超标的产物。

添加焦亚硫酸钠

为枸杞“提色增艳”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枸杞,因颗粒饱满、色泽鲜红、含糖量高等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有知情人表示,这里有些厂家、商户在生产枸杞的过程中,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里明确规定,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

记者发现,当地市场上的商户为了把品相不好的枸杞也卖出去,动起了用焦亚硫酸钠增色的歪心思。在一些特殊的商铺中,记者找到了“亚钠枸杞”。商户们对于不能随意添加焦亚硫酸钠的规定心知肚明,但为了卖个好价钱,又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这种化学制剂。

记者在农场水渠边偶遇商户正在使用焦亚硫酸钠,据商户介绍,头茬和二茬枸杞不会用太多焦亚硫酸钠,加多了“显得假”;而三茬枸杞成熟时天气转凉,需要用大量焦亚硫酸钠才能保证它的外观艳丽。

有商户坦言,他们都知道焦亚硫酸钠不让加,格尔木市每年都查,但后来发现不加会亏钱,干脆也开始放焦亚硫酸钠了。

下午搭棚、晚上熏制

熏硫黄成了“杀手锏”

在甘肃省靖远县,记者在被称为“枸杞小镇”的五合镇市场上听到了另一样东西——硫黄。

靖远县的商户们表示,新鲜的枸杞摘下来后,也要用“亚钠碱水”洗过一遍,这样晒出来的果子才会鲜亮好看,但要是下雨,就只能用“杀手锏”——熏硫黄。

除了下雨之外,温度低、阳光不好也会影响枸杞的品质,解决的办法还是熏硫黄。有些商户为节省成本,还会用工业硫黄。

硫黄有毒,且含有大量砷,人一旦食用,很容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工业硫黄不能用作食品加工,而商户们也深知被硫黄熏过的枸杞对人体有害。

记者在一户村民的门口空地上,发现了收购枸杞的商户搭建起的塑料棚子。深夜,记者靠近塑料棚,掀开帘子,发现棚内地面已经被完全染成了黄色。

帘子仅仅挑开一个口,记者就因吸进刺激性气体而呼吸困难、泪流不止,开帘通风后才进入棚子。记者在这里发现了被熏制后的枸杞。天亮后,这个棚子就被拆掉了。

一天后的凌晨,记者又在马路对面发现了一个浓烟滚滚、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熏制棚。

记者下午再去查看时,发现棚子的塑料布已经被拆掉了,几十板枸杞正在散发水分和气味,等待进入旁边的大棚进行晾晒。

夜幕下多处可见的熏制棚,已经成了白茨林村的一景,熏制收购上来的枸杞,似乎也成了枸杞丰收季各路商户的一种习惯。

除了白茨林村,记者在甘肃省靖远县东升镇的东兴村也发现了熏制棚。只要稍微靠近路边的枸杞晾晒大棚,就会被刺鼻的气味呛到,难受不已。

在甘肃省靖远县的靖安乡,有商户直接把熏制棚搭建在了农户的院子里,甚至毫不掩饰他卖的就是硫黄枸杞。

用工业硫黄熏制枸杞的行为,每天晚上都在靖远县的几个乡镇上演,白天采摘、下午搭棚、晚上熏制、第二天晾晒……

青海海西州有

高于国标的地方标准

这些用工业硫黄熏制的枸杞,卖到了哪里?

商户们表示,这些硫黄枸杞有的进了火锅店、小药铺,有的进了茶包,还有的被制成了枸杞酒。

记者将在靖远县购买到的枸杞样本送去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11个样本,全部不合格。

6月21日发布的《中国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枸杞种植面积183万亩,其中,甘肃75.4万亩、青海47.6万亩、宁夏32.5万亩、新疆25万亩、内蒙古1.2万亩、河北0.8万亩,其他省区0.5万亩。

此次央视财经曝光的枸杞加工黑幕的发生地,来自全国两大枸杞主产地甘肃和青海。

讽刺的是,2019年11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出台施行了高于国标的地方标准,为的是打造更好的青海品牌;海西州还建成全国最大有机枸杞种植生产基地。甘肃多年来多次出台培育地方枸杞种植加工产业的文件法规,目的也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巩固夯实地方农业的特色产业。

斩断不良商户的“黑手”

别让枸杞丢掉“美名”

9月1日晚,“硫超标”枸杞被曝光后,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9月2日,甘肃省靖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媒体反映该县枸杞生产加工存在违规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通报靖远县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枸杞种植加工环节的相关问题,对于违规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同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枸杞生产加工销售问题专项排查,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向全社会公布。

同日,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通报称,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连夜对涉及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核查,对于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后续调查处理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记者呼吁,希望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时出手,管住这些伸向枸杞产地的“黑手”,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和农户的利益,不要让个别的无良商户砸了农民增收的锅,伤了消费者的心,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合央视新闻、中国绿色时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