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诒安堡住防合一

2024-09-03 06:48:36 - 福建日报

漳浦诒安堡住防合一

小宗祠大门“赠公家庙”匾额

明中期,东南沿海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市民阶层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然而,此时期闽粤沿海的海盗亦盗亦商活动也进入高潮期,逐渐形成了若干个经济实力和武装势力雄厚的海盗集团,如郑芝龙、李魁奇、李旦、颜思齐等,严重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

《明神宗实录》卷五八二记载:“福建漳州奸民李新,僭号弘武老,及海寇袁八老等,率其党千余人,流劫焚毁,势甚猖獗。”《莆阳谳牍》是明代祁彪佳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担任福建兴化府推官期间所撰写的判语集,短短四五年内,福建沿海地区就有海盗案件百余起。

正如漳浦籍进士林偕春在《疏·条上弥道方略》中向朝廷力陈民间修筑寨堡、武装自卫的优势:“遇有盗发,即团聚为守,则在我者有所蔽障而无虞,在彼者掳掠将无所得而自远矣。”另在《邑志兵防论》说土堡设“则坚壁清野,贼之至也,将无所掠为食,以攻则难,以守则馁,弗能久居,势将自退”,不遗余力倡导民间修建寨堡保家祛寇。明代中后期以后,寨堡作为家族自卫、家族武装的强有力依托,在沿海地区应运盛行。其中,坐落于漳浦县湖西镇一带的诒安堡与赵家堡、蓝廷珍府第并称为“五里三堡”。

清康熙《漳州府志》记载“湖西城在县东四十里,康煕二十七年(1688年)布政使黄性震建其城,一如赵家城之制”。湖西城即诒安堡。黄性震曾在郑经手下任候补佥事道,后顺应历史潮流,谒见福建总督姚启圣,提出“平台十策”,因其在收复台湾中的卓越贡献,历任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晋太常寺卿,军功加至正一品。

诒安堡作为单姓同宗的防御性乡村聚落,其中的居民主要是黄性震的后裔。据《湖西黄氏族谱》记载,“吾祖肇基佛昙桥,旧有宗祠建于本家梅月城内。迨明末变乱,城圮而祠与俱圮矣。清顺治庚子(1660年)十三代孙易,登己亥(1659年)进士,归浦谒祖,纠族人复建祠于湖西,然风雨不蔽,数椽而已。子孙散居荒榛草莽之区。岁时伏腊,震因视而伤心焉……幸叨祖庇,得有微禄,积逾数年,佐以旧蓄,就以湖西之地筑堡兴祠”。黄性震踏入仕途辗转各地,但是目睹族人“堂庶未具,楹角凋零”,立志“倘得一命之荣,施及三党,是余愿也”。

诒安堡布局严谨,结构坚固,防御功能别具匠心,充分考虑了可防难攻的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需要。全城设有4个城门,正门南门称“诒安”,东门称“迎曦”,西门称“毓秀”,北门称“承庆”。东、南、西三门的城楼仿船形,北门没有建城楼,且长期封死,历史上亦曾倒塌过。门洞是堡寨防御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门拱的顶部专门设置了注水孔,可以防止外敌火攻,也可以向外浇热水热油来攻击敌人。南门至西门开凿有宽10米的护城河。城墙为三合土修筑,周长1200米,高6.7米,厚2.2米,全部用巨大条石砌筑而成,平面呈锁形。

城墙上筑有一圈敞开式跑马道和女墙,形成全方位立体的防御体系。全城开设365个垛口,城内侧每隔一定距离设有登城石阶,城转角处设有敌楼,用于瞭望和射击。由此可见,诒安堡实际上是“局部点式设防”与“外围线性设防”手法结合运用的民间防御性聚落。内宽外窄的斗型条窗随处可见,这是防御为主、采光为辅的设计巧思,方便射击时调整角度,也让敌人难以窥见内部情况。位于北门处的梳妆楼是诒安堡制高点,坐北朝南,正前方是诒燕堂。楼呈四方形,高三层,厚实的夯土墙体,仅有入户大门,二楼以上设计有通风窗口,现在只留下一部分断壁残垣。堡内建有多处水井,另有暗渠通往堡外的护城河,暗渠兼具取水和逃生的功能。另外,粮食储备也是防御的中心任务之一。

诒安堡外围高大坚固,在层层守护之下,堡内的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内部的建筑布局对称,取“艮坤寅申”坐向,规划了明确的中轴线,堡内8条石铺通道整齐有序,95座房屋坐北向南,每排民房之间有8米宽的石砌街道,屋脊多有瓷雕装饰,色彩纷繁,屋脊两端翘起的“燕尾”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

“立大宗以重其本,立小宗以继其支。有堂、有庑、有梃、有楹,瓷之、砌之、丹之、黟之。敢曰侈丽,亦聊展震之孝思而已耳。”诒安堡中有两座二进三楹的黄氏宗祠,左右还有东官厅和西官厅。大宗祠位于南门内。北门内建小宗祠,专祀黄性震本支祖宗,形制与大宗祠相同。庑廊中立一青石碑“小宗祠堂碑记”,碑额镌“以介景福”四字,署立碑时间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大门上悬挂“赠公家庙”匾额,落款时间为康熙岁次庚午年(1690年)。城门内还建有供奉三平祖师公的积善寺、供奉三官大帝的广安宫、关帝庙等。

诒安堡至今仍居住着数百户黄氏后裔,当年建造的民房基本保存完好。黄姓族人清代多有渡海入台者,在台湾黄姓中有“湖西长桥派”,即是湖西与长桥入垦台湾繁衍的后代。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海峡文化研究中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