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慎乃为大”

2024-09-03 07:01:48 - 媒体滚动

转自:前线理论圈

古代官箴中不乏忠君愚民的糟粕,当批判之、剔除之,但其中也含有“合理内核”,至今仍不失借鉴意义。

如《三国志·李通传》的注中有一段司马昭的“为官之道”:“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司马昭还与部属专门讨论过“于斯三者何先?”的问题,一派认为“清固为本”,另一派则认为“慎乃为大”。司马昭赞同后者:“卿言得之耳。”

为官“慎乃为大”

在封建社会,“为官长者”能清、能慎、能勤的固然有之,但不清、不慎、不勤者也不少,尤其不慎乃是引发官场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直斥那些混迹官场的儒家末流“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虽以依傍儒家道统自诩,其实内心却失落了儒家自我反省与追求完善的热忱。当然,封建官吏奉“慎”为圭臬,是因为与他们的仕途密切相关,带有浓重的“官本位”色彩,且旨在维护皇权为上的封建统治。

为官“慎乃为大”

今天,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提倡“慎”的要旨在于:

一是为了认真准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

二是为了消除形形色色的腐败因素,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为了坚守初心使命、保持党员先进性,维护党的光辉形象。

“慎”主要体现在“慎言”和“慎行”两个方面。

所谓“慎言”,即说话要三思,要谨慎。《诗经》云:“慎尔出话。”《周易》云:“几(机)事不密则失身。”孔子则将“言之不慎”视为“乱之所生也”。这些古哲先贤都将“慎言”作为立身居官的关键要素。

党员干部说话必须慎之又慎,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可以在这个场合说,哪些话不能在这个场合说,必须心中有数。牢骚话不可随意发泄,机密事更应滴水不漏,“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

为官“慎乃为大”

“慎行”乃为官从政的必备素养。明代思想家薛暄在《从政录》中言明“圣贤成大事业者,从战战兢兢之小心来”,将“慎行”列为“为官守则”,体现了为官者的稳重和审慎。

“慎行”,须慎始于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抑制私心私欲。史载:明朝内阁首辅曹鼐任泰和典史(知县手下掌管缉捕的属官)时,曾捕获一盗眷“甚美”,夜审时不禁“目之心动”。曹鼐立即意识到“不慎”,马上提笔写下“曹鼐不可”四字置于案上,时时自诫,“终夕不及乱”。曹鼐“不可”什么?答曰:不可不“慎心”也!由不“慎心”而不“慎行”、由不“慎行”而导致堕落者,历史与现实中并不乏例,足以镜鉴。

作者:沈栖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2024年8月28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园丁

网络编辑:崔天琪

今日热搜